振振有词
【拼音】:zhèn zhèn yǒu cí
【繁体】:振振有詞
词语解释⒈ 自以为理由充分地大发议论。例:双方都振振有词,互不相让。他挥着手势,振振有词地说了一片大道理。振振有词[zhènzhènyǒucí]⒈自以为理由充分地大发议论。例双方都振振有词,互不相让。他挥着手势,振振有词地说了一片大道理。
基础解释理直气壮地说个不停。有时也用于讽刺。[反]理屈词穷。
引证解释⒈ 认为道理很足,说个没完。引:梁启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亦作“振振有辞”。巴金《探索与回忆·究竟属于谁?》:“这些人振振有辞、洋洋得意,经常发号施令,在大小会上点名训人,仿佛真理就在他们的手里。”⒈认为道理很足,说个没完。引梁启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亦作“振振有辞”。巴金《探索与回忆·究竟属于谁?》:“这些人振振有辞、洋洋得意,经常发号施令,在大小会上点名训人,仿佛真理就在他们的手里。”成语解释振振有词
综合释义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
汉语大词典认为道理很足,说个没完。梁启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亦作“振振有辞”。巴金《探索与回忆·究竟属于谁?》:“这些人振振有辞、洋洋得意,经常发号施令,在大小会上点名训人,仿佛真理就在他们的手里。”
出处清·梁启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
其他释义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
1.胖老头振振有词,刚刚那意念白作功,根本看不出李卫东深浅,自知差距过多,也不敢含糊,得罪一个筑基期仙人,真不是自己扛得起的。
2.魔王听到禀报后,透过访仙镜看到是一个小姑娘在踢平魔石嘴里还振振有词。
3.圣洁总会遇到卑劣,而卑劣又总是振振有词,千古皆然。
4.双方都振振有词地辩论着,谁也不服谁。
5.面对如山的铁证,他仍然振振有词地狡辩。
6.听到老师正振振有词地发表演讲,所有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7.晏子振振有词地驳斥了楚王对齐国的诬蔑。
8.朱厚照说得振振有词,众大臣这会儿虽然没有不识趣地去反驳,但是很多人都心存疑惑。
9.他在会上振振有词地陈述了自己的理由。
10.如何更有创意地办好婚庆,大军振振有词地跟大家说:“咱不用花娇抬,也不用小汽车接新娘,咱就牛一回,就请快递公司把新娘给快递过来吧!”。
读音:zhèn
[zhèn]
(1)(动)救济。
(2)(动)摇动;挥动。
(3)(动)奋起:~奋|~作。
读音:zhèn
[zhèn]
(1)(动)救济。
(2)(动)摇动;挥动。
(3)(动)奋起:~奋|~作。
读音:yǒu,yòu
[yǒu]
[ yǒu ]1. 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
2. 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
3. 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
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
5. 表示大、多:有学问。
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
7. 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
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
[ yòu ]1. 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读音:cí
[cí]
(1)(名)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能自由运用的单位:~语。
(2)(名)说话或诗歌、戏剧、文章中的语句:歌~。
(3)(名)一种长短句押韵的诗体;由五、七言诗和民歌发展而成。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