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除
【拼音】:shànɡ chú
【结构】:上(独体结构)除(左右结构)
【简体】:上除
【繁体】:上除
【拼音】:shànɡ chú
词语解释即上巳。古代风俗,农历三月上巳日,往水边以斋戒沐浴等法去灾求福,故称。上除[shàngchú]⒈即上巳。古代风俗,农历三月上巳日,往水边以斋戒沐浴等法去灾求福,故称。
引证解释⒈即上巳。古代风俗,农历三月上巳日,往水边以斋戒沐浴等法去灾求福,故称。引汉徐干《齐都赋》:“青春季月,上除之良,无大无小,祓於水阳。”南朝齐谢朓《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秋祓濯流,春禊浮醴。初吉云献,上除方启。”唐崔知贤《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影媚元巳,和风上除。”⒉升迁,升官。引南朝宋鲍照《谢上除启》:“冒乞停止上除。伏愿重许,干秽悚息。”
网络解释上除上除(shànɡchú)意思是古代风俗,农历三月上巳日,往水边以斋戒沐浴等法去灾求福,故称。
网友释义上除,读音为shànɡchú,汉语词语,意思是古代风俗,农历三月上巳日,往水边以斋戒沐浴等法去灾求福,故称。
汉语大词典即上巳。古代风俗,农历三月上巳日,往水边以斋戒沐浴等法去灾求福,故称。汉徐干《齐都赋》:“青春季月,上除之良,无大无小,祓于水阳。”南朝齐谢朓《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秋祓濯流,春禊浮醴。初吉云献,上除方启。”唐崔知贤《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影媚元巳,和风上除。”升迁,升官。南朝宋鲍照《谢上除启》:“冒乞停止上除。伏愿重许,干秽悚息。”
其他解释阴历三月之上巳日。见「上巳」条。晋、左思〈齐都赋〉:「太阳季月,上除之辰,无大无小,祓于水阳。」;明、彭大翼《山堂肆考》:「三月建辰,则巳为除日,故上巳一曰上除。」
其他释义1.即上巳。古代风俗,农历三月上巳日,往水边以斋戒沐浴等法去灾求福,故称。
1.至于在背后操纵着整个局面的,有着一整套摆弄男人的理论以及摧残女孩子手腕的梁太太,她的身上除了邪恶的情致之外,已别无长物。
2.可听母亲说,她小时候,连洋芋都吃不上,除了野菜、麻渣,就是面糊糊,哪有什么大米白面、粉条、芹菜等食物,见都没见过。
3.疾病有两种,那两种呢?身体的疾病和心灵的疾病。有的人身体似乎可以一年、两年甚至一百年或更多年不生病,可是在这世界上,除了心智没有污垢的圣者以外,心灵能够片刻不生病的人,实在太少了。
4.而实际上,除了非凡懒惰的人以外,几乎没有人愿意挣只相当于最低生活维持费的钱,也没有人愿意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5.如今情报环的使用者,从自己的电脑上,除了可敲出各情报站数千页的机密报告,还可以得到最新的卫星照片。
6.他又必在这山上,除灭遮盖万民之物,和遮蔽万国蒙脸的帕子。
7.这短发汉子典型就是个穷鬼,身上除了几个银币,便一无长物,相对来说,这个叫三哥的,收藏倒是不少。
8.鹿洲立命带上来审问,黑面无须、体壮足捷的李阿柳不停狡辩,然经鹿洲严审、确认其徇情渎职、参与唆动差役起哄,随即予以册上除名革退。
9.面前的老妇人脸上除了厌恶和愤怒外,没有丝毫的怜惜之情,手中梅节足有丈余长,疾如风雨,毫不留情地鞭挞着琳儿的弱骨纤形。
10.经典的分析是建立在图表分析的基础上,除了笔和尺,不用其它东西。
读音:shàng,shǎng
[shànɡ]
[ shàng ]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上。上边。
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古。上卷。
3. 等级和质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4. 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车。上升。
5. 去,到:上街。
6. 向前进:冲上去。
7. 增加:上水。
8. 安装,连缀: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
9. 涂:上药。
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上课。上班。
11. 拧紧发条:上弦。
12. 登载,记:上账。
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上。桌上。组织上。
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上来。锁上。选上代表。
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上年纪。
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 shǎng ]1.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读音:chú
[chú]
(1)(动)去掉:斩草~根。
(2)(介)不算在内:~外。
(3)(名)算术中用一个不是零的数把另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六~二。
(4)(名)台阶:庭~。
(5)(动)封建时代指任命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