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睁口呆
【拼音】:mù zhēng kǒu dāi
【注音】:ㄇㄨˋㄓㄥㄎㄡˇㄉㄞ
【词性】:成语。
【简体】:目睁口呆
【繁体】:目睜口呆
词语解释目睁口呆mùzhēng-kǒudāi。(1)两眼睁大,张口结舌。形容受惊而发愣的样子。亦作“目定口呆”。目睁口呆[mùzhēngkǒudāi]⒈两眼睁大,张口结舌。形容受惊而发愣的样子。亦作“目定口呆”英stunnedspeechless;
基础解释是惊惧得睁大双眼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受气而发楞。指吃惊。
引证解释⒈亦作“目瞪口呆”。引《水浒传》第四七回:“四下里喊声震地,惊的宋公明目睁口呆,罔知所措。”《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气得蒯遇时目睁口呆,如槁木死灰模样。”《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众人看了,惊得目睁口呆,伸了舌头,收不进来。”
综合释义惊惧得睁大双眼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受气而发楞。众人看了,惊得~,伸了舌头,收不进来。◎《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国语辞典受到意外惊吓,致神态惊呆。《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吓得吴教授目睁口呆,罔知所措。」《喻世明言.卷二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思厚一见,神魂散乱,目睁口呆。」也作「目瞪口呆」、「目定口呆」。目睁口呆[mùzhēngkǒudāi]⒈受到意外惊吓,致神态惊呆。也作「目瞪口呆」、「目定口呆」。引《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吓得吴教授目睁口呆,罔知所措。」《喻世明言·卷二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思厚一见,神魂散乱,目睁口呆。」成语解释目睁口呆
成语词典版01.《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吓得吴教授目睁口呆,罔知所措。」02.《水浒传.第五零回》:「李应都看了,目睁口呆,言语不得。」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四方混杀,人人束手,个个归心。定安国舅气的目睁口呆,罔知所措。与众等侍郎束手被擒。”
其他释义惊惧得睁大双眼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受气而发楞。
近义词 目定口呆
1.在部落首领们目睁口呆的注视下,大师乘坐的马车从容不迫的出了大同府,穿越麒麟军阵地,远赴宣德州买了一车炊饼酒肉,再次穿过麒麟军阵地,安然回到大同府内。
2.卫朝奉惊得目睁口呆,众人一片声道已定是卫朝奉将我家这人杀害了,埋这腿在这里。
3.看到那些千奇百怪的石壁,他们都目睁口呆,不停地赞叹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者是那位艺术高超的雕塑家的精美杰作。
4.姜晨真有点目睁口呆,这开曼注册公司也太方便了,太快捷了,太容易了。
5.不过等他仔细看了下去,越来越心惊,可是看完之后他真的有点目睁口呆了。
6.水流云目睁口呆之余,啼笑两难分,垂首对那少女道“姑娘,你没认错人罢?”。
7.他们在目睁口呆之时,没有缺没意识到,其实皇上早已变了,大明也开始变了。
8.三人快速走进病房,姜晨的父亲姜天明果然醒过来了,然而其说简单回答了一些关于病情的问题后,说一件让姜晨目睁口呆的事。
9.老婆见说了,合口不得,目睁口呆。
10.惊得洪大尉目睁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上。
读音:mù
[mù]
(1)(名)眼睛:有~共睹|历历在~。
(2)(动)〈书〉看:~为奇迹。
(3)(名)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细~|纲举~张。
(4)(名)目录:书~|药~|剧~。
(5)(名)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中有雁形目、鸡形目等。目以下为科。
读音:zhēng
[zhēng]
(动)张开(眼睛):~眼。
读音:kǒu
[kǒu]
(1)(名)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俗称嘴。
(2)(名)(~儿)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儿|碗~儿。
(3)(名)(~儿)出入通过的地方:出~|入~|门~儿|胡同~儿。
(4)(名)长城的关口;多用做地名;也泛指这些关口:~外|喜峰~|西~羊皮。
(5)(名)(~儿)破裂的地方;大的豁口:伤~|衣服撕了个~儿。
(6)(名)刀、剑、剪刀的刃:刀卷~了。
(7)(名)驴马等的年龄:六岁~|这匹马~还年轻。
(8)(量)表示人或动物的量:一家五~人|三~猪|一~钢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