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感顽艳
【拼音】:āi gǎn wán yàn
【注音】:ㄞㄍㄢˇㄨㄢˊ一ㄢˋ
【词性】:成语。
【繁体】:哀感頑豔
词语解释哀:悲哀。顽:愚钝,指愚蠢的人。艳:美好,指聪慧的人。原指歌声和音乐哀婉动人,使愚蠢的人和聪慧的人同样受到感动。后形容情调凄婉的诗文凄恻动人。哀感顽艳[āigǎnwányàn]⒈顽:顽钝。艳:巧慧。谓诗文内容凄恻动人。例这首离别诗写得非常哀感顽艳。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入肝脾,哀感顽艳。
引证解释⒈后遂以“哀感顽艳”形容诗文的词旨凄恻动人。引《文选·繁钦〈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悽入肝脾,哀感顽艳。”吕延济注:“顽钝艳美者皆感之。”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其词哀感顽艳,儘有佳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一回:“这封信却是駢四驪六的,足有三千多字,写得异常的哀感顽艳。”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八:“想起家里传说的三仙姑的哀感顽艳的故事,空气里都有一种飘逸的情感。”
综合释义顽:愚顽。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这封信却是骈四骈六的,足有三千多字,写得异常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一回
网友释义原指悲痛的情调使愚顽无知的人和聪明俊美的人同样受到感动。后转用以评述艳情作品,谓文辞既哀婉感伤,又古拙绮丽,深切感人。现多形容文艺作品具备哀怨、感伤、古拙、绮丽的风格。哀:悲哀;感:感动;顽:愚拙;艳:惠丽,慧美。
汉语大词典《文选·繁钦〈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悽入肝脾,哀感顽艳。”吕延济注:“顽钝艳美者皆感之。”后遂以“哀感顽艳”形容诗文的词旨凄恻动人。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其词哀感顽艳,尽有佳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一回:“这封信却是骈四骊六的,足有三千多字,写得异常的哀感顽艳。”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八:“想起家里传说的三仙姑的哀感顽艳的故事,空气里都有一种飘逸的情感。”
国语辞典本指歌声悲婉哀怨,使资质愚顽及慧美之人同受感动。语出《文选.繁钦.与魏太子书》:「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入肝脾,哀感顽艳。」后用以形容文章的笔调凄恻动人,措辞古拙而绮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一回》:「这封信却是骈四骊六的,足有三千多字,写得异常的哀感顽艳。」哀感顽艳[āigǎnwányàn]⒈本指歌声悲婉哀怨,使资质愚顽及慧美之人同受感动。语出后用以形容文章的笔调凄恻动人,措辞古拙而绮丽。引《文选·繁钦·与魏太子书》:「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入肝脾,哀感顽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一回》:「这封信却是骈四骊六的,足有三千多字,写得异常的哀感顽艳。」成语解释哀感顽艳
出处三国·魏·繁钦《与魏文帝笺》:“凄入肝脾;哀感顽艳。”
其他释义顽:愚顽。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1.旋律是那样撩人心弦,歌词是那样哀感顽艳……
2.名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哀感顽艳,凄婉动人。
3.其描景写物之用字遣词如画笔,时而如羊毫软宣,勾写婉约旖旎,哀感顽艳不可方物,时而是狼毫重墨,写家国历史浓墨重彩。
4.伶牙俐齿、锦口绣心,纨心蕙质料难敌、哀感顽艳世无双——阿呀蛙蛙。
5.这封信却是骈四骊六的,足有三千多字,写得异常的哀感顽艳。
6.文侯站立身后,亦不禁哀感顽艳,悲不自胜。
7.冷艳、凄美而伤感,那种哀感顽艳、醉石点头的感觉充斥在每一个章节甚至每一个文字里。
8.尚兄,好词啊,不过此词尽是柳永的哀感顽艳,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的感觉,让人倍感离愁,尚兄能否再来一首。
9.不过作者最后以悲观苦情的笔触结束了这场校园纷争,故事情节丝丝入扣哀感顽艳。
10.其描景写物之用字遣词如画笔,时而如羊毫软宣,勾写婉约旖旎,哀感顽艳不可方物,时而是狼毫重墨,写家国历史浓墨重彩。方文山
读音:āi
[āi]
(1)(形)悲伤;悲痛
(2)(动)悼念:~悼|默~。
(3)(动)怜悯:~怜。
读音:gǎn
[gǎn]
1. 觉出:感触。感觉。感性。感知(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官。
2. 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感动。感想。反感。好感。情感。敏感。感染。感召。感慨。感喟。感叹。自豪感。感人肺腑。百感交集。
3. 对人家的好意表示谢意:感谢。感恩。感激。感愧。
读音:yàn
[yàn]
1.色彩光泽鲜明好看:~丽。娇~。百花争~。这布的花色太~了,有没有素一点的?
2.指关于爱情方面的;香艳:~情。~史。
3.羡慕:~羡。
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