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科
【拼音】:cuī kē
【注音】:ㄘㄨㄟㄎㄜ
【结构】:催(左右结构)科(左右结构)
【简体】:催科
【繁体】:催科
词语解释催收租税。租税有科条法规,故称。催科[cuīkē]⒈催收租税。租税有科条法规,故称。
引证解释⒈催收租税。租税有科条法规,故称。宋郑文宝《江南馀载》上:“钱氏科敛酷惨,民欠升斗,必至徒刑。引汤悦、徐鉉尝使焉,云夜半闻声若麞麂号叫,及晓问之,乃县司催科耳。”《宋史·职官志三》:“以四善、三最考守令:……狱讼无寃、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而身为州县者,又往往急催科,缓抚字,瘠百姓,肥身家。”
网络解释催科催科意为催收租税。明代江盈科写有以此为名的文章一篇。
综合释义催收租税。租税有科条法规,故称。宋郑文宝《江南馀载》上:“钱氏科敛酷惨,民欠升斗,必至徒刑。汤悦、徐鉉尝使焉,云夜半闻声若麞麂号叫,及晓问之,乃县司催科耳。”《宋史·职官志三》:“以四善、三最考守令:……狱讼无寃、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而身为州县者,又往往急催科,缓抚字,瘠百姓,肥身家。”催科[cuīkē]催索赋税。《宋史.卷一六三.职官志三》:「狱讼无冤、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清.陈继辂〈催科〉诗:「催科沿陋习,县官利赢余。」
汉语大词典催收租税。租税有科条法规,故称。宋郑文宝《江南馀载》上:“钱氏科敛酷惨,民欠升斗,必至徒刑。汤悦、徐铉尝使焉,云夜半闻声若獐麂号叫,及晓问之,乃县司催科耳。”《宋史·职官志三》:“以四善、三最考守令:……狱讼无冤、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而身为州县者,又往往急催科,缓抚字,瘠百姓,肥身家。”
国语辞典催索赋税。催科[cuīkē]⒈催索赋税。引《宋史·卷一六三·职官志三》:「狱讼无冤、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清·陈继辂〈催科〉诗:「催科沿陋习,县官利赢余。」
辞典修订版催索赋税。《宋史.卷一六三.职官志三》:「狱讼无冤、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清.陈继辂〈催科〉诗:「催科沿陋习,县官利赢余。」
其他解释谓催收租税也。租税有科则,故言催科。《宋史·职官志》:「狱讼无冤,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张孝祥〈野牧园〉诗:「秋晚稻生孙,催科不到门。」
其他释义1.催收租税。租税有科条法规,故称。
1.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辛弃疾
2.仅仅折狱催科,只得谓之循分供职。
3.到了催科的时候,揭票下乡,向粮户征收。
4.假使政治是休明的,那么挹彼注此,损有余以补不足,尽可以用人力来和天灾抗衡,然而却是“有司束于功令之严,不得不严为催科”。
5.仅仅折狱催科,只得谓之循分供职。(https://www.chazidian.com/zj-88736/查字典造句)
6.假使政治是休明的,那么挹彼注此,损有余以补不足,尽可以用人力来和天灾抗衡,然而却是“有司束于功令之严,不得不严为催科”。(www.chazidian.com/zj-88736/造句)
读音:cuī
[cuī]
(1)(动)叫人加快行动:~小王快走。
(2)(动)设法使过程加快:~肥。
读音:kē
[kē]
(1)(名)学术或业务的类别:~目|文~|理~|牙~|眼~。
(2)(名)行政机关或某些机构的行政部门按工作性质分设的单位:秘书~|财务~。
(3)(名)生物学上指同一目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再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科。如松柏目有松科、杉科、柏科等。
(4)(动)〈书〉判定(刑罚):~以罚金。
(5)(名)古装戏曲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如笑科、饮酒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