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
【拼音】:āi bó lā bìng dú
【繁体】:埃博拉病毒
【拼音】:āi bó lā bìng dú
词语解释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一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通常只寄生于野生动物体内,通过体液传染,致病的潜伏期为三周左右。埃博拉(Ebola)为扎伊尔一条河的河名。就目前所知,埃博拉病毒只分布于非洲扎伊尔一带,它所引起的疾病曾于1976年、1979年、1995年在扎伊尔及其周边地区流行。患者出现高热和全身内脏小血管、毛细血管出血,随后很快发生肾功能衰竭,多数病人立即休克或昏迷,死亡率高达90%以上。
网友释义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于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死亡率在50%至90%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埃博拉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病毒之一,比艾滋病病毒还...
其他解释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一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通常只寄生于野生动物体内,通过体液传染,致病的潜伏期为三周左右。埃博拉(Ebola)为扎伊尔一条河的河名。就目前所知,埃博拉病毒只分布于非洲扎伊尔一带,它所引起的疾病曾于1976年、1979年、1995年在扎伊尔及其周边地区流行。患者出现高热和全身内脏小血管、毛细血管出血,随后很快发生肾功能衰竭,多数病人立即休克或昏迷,死亡率高达90%以上。
读音:āi
[āi]
(1)见〔尘埃〕。
(2)(量)长度单位;一万万分之一厘米;主要用于计算光波及其他很短的电磁波的波长。这名称是为了纪念瑞典物理学家埃斯特朗而定的。
读音:bó
[bó]
(1)(形)多;丰富:渊~。
(2)(动)知道得多:~古通今。
(3)(形)〈书〉大:宽衣~带。
(4)(动)取得:聊~一笑。
(5)(名)指赌博:~徒|~局。
读音:lā,lá
[lā]
[ lā ]1. 牵,扯,拽:拉车。拉网。拉下马(喻使某人下台)。
2. 用车载运:拉货。
3. 使延长:拉延。拉伸。
4. 排泄粪便:拉屎。
5. 联络:拉拢。拉帮结伙。
6. 摧折:摧枯拉朽。
7. 带领转移:把部队拉出去。
8. 牵引乐器的某一部分使乐器发出声音:拉小提琴。
9. 抚养子女:拉扯。
10. 帮助:他有困难,拉他一把。
[ lá ]1. 割,用刀把东西切开一道缝或切断:手上拉了一个口子。
2. 闲谈:拉话。拉家常。
读音:bìng
[bìng]
(1)(动)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状态:疾~|心脏~。
(2)(名)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不正常的状态:~了三天。
(3)(名)心病;私弊:弊~。
(4)(名)缺点;错误:语~|通~。
(5)(动)〈书〉祸害;损害:祸国~民。
(6)(动)〈书〉责备;不满:诟~|为世所~。
读音:dú,dài
[dú]
[ dú ]1. 有害的性质或有害的东西:毒气。毒性。毒饵。毒药。毒蛇。吸毒。贩毒。
2. 害,伤害:毒害。毒化。毒杀。莫予毒也(没有谁能危害我,即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3. 凶狠,猛烈:毒辣。毒计。毒刑。狠毒。恶毒。
4. 恨,以为苦:令人愤毒。
[ dài ]1. 古同“玳”,玳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