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扬
【拼音】:míng yáng
【注音】:ㄇ一ㄥˊ一ㄤˊ
【结构】:明(左右结构)扬(左右结构)
【繁体】:明揚
词语解释公开张扬或宣扬。举用;选拔。明扬[míngyáng]⒈公开张扬或宣扬。举用;选拔。
引证解释⒈亦作“明敭”。公开张扬或宣扬。引《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五年》:“比引问於听事之所,先以疏其过恶,次以明扬君父不杀之恩,率皆面闕稽顙再拜以谢。”⒉举用;选拔。引《梁书·处士传·庾詵》:“明敭振滞,为政所先;旌贤求士,梦佇斯急。”北周庾信《谨赠司寇淮南公》诗:“小人司刺举,明敭实滥吹。”倪璠注:“敭,举也。”宋王安石《节度使加宣徽》:“比以明扬,屡更烦使,遂躋膴仕,良副訏謨。”清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与其效奔竞于权门,夤缘而窃天家之爵,孰若听捐资于当道,明扬而邀天秩之荣。”
网络解释明扬(汉语词汇)明扬,míngyáng,亦作“明敭”。释义为1.公开张扬或宣扬。2.举用;选拔。
综合释义亦作“明敭”。1.公开张扬或宣扬。《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五年》:“比引问於听事之所,先以疏其过恶,次以明扬君父不杀之恩,率皆面闕稽顙再拜以谢。”举用;选拔。《梁书·处士传·庾詵》:“明敭振滞,为政所先;旌贤求士,梦佇斯急。”北周庾信《谨赠司寇淮南公》诗:“小人司刺举,明敭实滥吹。”倪璠注:“敭,举也。”宋王安石《节度使加宣徽》:“比以明扬,屡更烦使,遂躋膴仕,良副訏謨。”清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与其效奔竞于权门,夤缘而窃天家之爵,孰若听捐资于当道,明扬而邀天秩之荣。”明扬[míngyáng]公开张扬或宣扬。
汉语大词典亦作“明扬”。(1).公开张扬或宣扬。《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五年》:“比引问于听事之所,先以疏其过恶,次以明扬君父不杀之恩,率皆面阙稽颡再拜以谢。”(2).举用;选拔。《梁书·处士传·庾诜》:“明扬振滞,为政所先;旌贤求士,梦伫斯急。”北周庾信《谨赠司寇淮南公》诗:“小人司刺举,明扬实滥吹。”倪璠注:“扬,举也。”宋王安石《节度使加宣徽》:“比以明扬,屡更烦使,遂跻膴仕,良副吁谟。”清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与其效奔竞于权门,夤缘而窃天家之爵,孰若听捐资于当道,明扬而邀天秩之荣。”
其他释义1.亦作'明扬'。2.公开张扬或宣扬。3.举用;选拔。
1.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2.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3.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变得而用之。
4.清正廉明,扬医者风范;妙手回春,治百姓疾苦。
5.黄河黄,长江长。黄河长江是家乡。古华夏,文明扬。道德修养文脉香。读典籍,好文章。孔孟精粹心里装。正气在,正风强。中华美德传四方!
6.文明扬起时代风帆,礼仪演绎时代风范,微笑展示时代风貌,诚信塑造时代风度,关爱诠释时代风尚,和谐成为时代风景,盛世绽放时代风光。
7.自来也当真无知之明,扬言要一人从三代火影手中抢走铃铛,并嘱告大蛇丸和纲手不要帮忙。
8.朕无拨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不知何以谢责当年,垂之来叶!将明扬仄陋,以王位让之,然后归老朔方,琴书卒岁。
9.修德正心文明扬,身体力行社会祥,重义明理人人敬,德学兼修天地广。律法规章秩序畅,己严他宽和谐长,以诚相待百业兴,廉洁奉公家国康。
10.修身张正义,义薄云天;文明扬浩气,气贯长虹。严谨治学,学贯天人际;文明做人,人争日月光。
读音:míng
[míng]
1. 亮,与“暗”相对:明亮。明媚。明净。明鉴(a.明镜;b.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c.明察)。明灭。明眸。明艳。明星。明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2. 清楚:明白。明显。明晰。明了。明确。明朗。
3. 懂得,了解:明哲保身。不明事理。深明大义。
4. 公开,不隐蔽:明说。明讲。明处。
5. 能够看清事物:明察秋毫。耳聪目明。眼明手快。
6. 睿智:英明。贤明。明君。
7. 视觉,眼力:失明。
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明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
9. 次(专指日或年):明日。明年。
10. 中国朝代名:明代。
11. 姓。
读音:yáng
[yáng]
(1)(动)高举;往上升:飘~|~帆。
(2)(动)往上撒:~场。
(3)(形)传播出去:赞~|~言。
(4)(形)指容貌好看:其貌不~。
(5)(名)指江苏扬州。
(6)(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