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誷
【拼音】:wū wǎng
【注音】:ㄨㄨㄤˇ
【结构】:诬(左右结构)誷(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1.见'诬罔'。
基础解释见/'诬罔/'。
引证解释⒈见“诬罔”。
汉语大词典见“诬罔”。《汉语大词典》:诬罔(诬罔) 拼音:wūwǎng亦作“诬誷”。(1).欺骗。《汉书·王莽传上》:“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符命之说,自此始矣。莽使群公以白太后,太后曰:‘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四凶》:“翌日,敕以磻叟诬罔上听,讦斥大臣,除名为民,流爱州。”清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绪论》:“一篇之中,必详叙其致乱之原,当时革命之实迹,及革命后之影向,务录其实,不敢诬罔。”(2).诬陷毁谤。《后汉书·马援传》:“海内不知其过,众庶未闻其毁,卒遇三夫之言,横被诬罔之谗,家属杜门,葬不归墓。”《晋书·郤诜传》:“争竞则朋党,朋党则诬誷,诬誷则臧否失实,真伪相冒。”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棘闱志异》:“先生读书人,且南方名士,希图我家数十两银耶?此必汝将去自救燃眉,卒乃诬罔好人。”
读音:wū
[wū]
(动)硬说别人做了某种坏事:~告|~赖人。
读音:wǎng
[wǎng]
欺骗:“饰虚功执空文以~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