佾舞
【拼音】:yì wǔ
【注音】:一ˋㄨˇ
【结构】:佾(左右结构)舞(上下结构)
【简体】:佾舞
【繁体】:佾舞
词语解释指乐舞。佾舞[yìwǔ]⒈指乐舞。
引证解释⒈指乐舞。引南朝梁何逊《九日侍宴乐游宴》诗:“羽觴懽湛露,佾舞奏承云。”《文献通考·乐考》:“﹝代宗﹞又令女伎为佾舞,雄健壮妙,号《孙武顺圣乐》。”《儒林外史》第三七回:“两人领了一班司球的……和六六三十六个佾舞的孩子。”
网络解释佾舞佾舞:古代乐舞
综合释义一种舞蹈。是古代用于重要祭礼中的合舞,舞者右手持羽毛,左手持籥,依受献者的社会阶级不同而有二佾、四佾、六佾、八佾等阵容的差别,以八佾舞最为隆重。南朝梁何逊《九日侍宴乐游宴》诗:“羽觴懽湛露,佾舞奏承云。”《文献通考·乐考》:“﹝代宗﹞又令女伎为佾舞,雄健壮妙,号《孙武顺圣乐》。”《儒林外史》第三七回:“两人领了一班司球的……和六六三十六个佾舞的孩子。”
汉语大词典指乐舞。南朝梁何逊《九日侍宴乐游宴》诗:“羽觞欢湛露,佾舞奏承云。”《文献通考·乐考》:“﹝代宗﹞又令女伎为佾舞,雄健壮妙,号《孙武顺圣乐》。”《儒林外史》第三七回:“两人领了一班司球的……和六六三十六个佾舞的孩子。”
国语辞典一种舞蹈。是古代用于重要祭礼中的合舞,舞者右手持羽毛,左手持籥,依受献者的社会阶级不同而有二佾、四佾、六佾、八佾等阵容的差别,以八佾舞最为隆重。佾舞[yìwǔ]⒈一种舞蹈。是古代用于重要祭礼中的合舞,舞者右手持羽毛,左手持籥,依受献者的社会阶级不同而有二佾、四佾、六佾、八佾等阵容的差别,以八佾舞最为隆重。
辞典修订版一种舞蹈。是古代用于重要祭礼中的合舞,舞者右手持羽毛,左手持龠,依受献者的社会阶级不同而有二佾、四佾、六佾、八佾等阵容的差别,以八佾舞最为隆重。
辞典简编版一种舞蹈。是古代用于重要祭礼中的合舞,舞者右手持羽毛,左手持龠,依受献者的社会阶级不同而有二佾、四佾、六佾、八佾等阵容的差别,以八佾舞最为隆重。 【造句】八佾舞是八行八列,舞者共有六十四人。
其他解释舞名。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乐考·历代乐制》:「代宗又令女伎为佾舞,雄健壮妙,号孙五顺圣乐。」;《清会典事例·乐部·乐制·佾舞》:「顺治元年,定太常寺神乐观乐舞生五百七十名,内分乐生一百八十名、文舞生一百五十名、舞乐生一百五十名、执事乐舞生九十名,凡乐舞生缺出,即于观内官员家道童内选补。」
其他释义1.指乐舞。
1.十月五日举行的台北祭孔大典与往年不同,佾舞及雅乐演出由六佾变为八佾,即由六行六列三十六名佾生,增加到八行八列六十四名佾生。
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学童身着汉服献演古老的“六佾舞”。
4.在演礼上,七十余名中外师生身穿古代释奠礼服装,以献官、陪祭官、执事、佾舞生等鲜明形象手捧笏板、翟龠,依次步入祭祀会场。
5.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
6.图为多年来担任佾生的台北大龙小学生,以六佾舞行献礼,展现“诚于中,形于外”的姿仪,表达对孔子的尊崇与赞颂。
7.身着红色汉服、头戴儒巾、手持长羽的学子们跳六佾舞。
读音:yì
[yì]
(名)古时乐舞的行列。
读音:wǔ
[wǔ]
1. 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舞蹈。舞技。舞姿。舞会。舞剑。舞女。舞曲。舞台。
2. 耍弄:舞弊。舞文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