趺坐
【拼音】:fū zuò
【注音】:ㄈㄨㄗㄨㄛˋ
【词性】:动词。
【结构】:趺(左右结构)坐(上下结构)
【简体】:趺坐
【繁体】:趺坐
词语解释指佛教徒盘腿端坐,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
引证解释⒈盘腿端坐。参见“趺跏”。引唐王维《登辨觉寺》诗:“輭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宋费衮《梁谿漫志·闲乐异事》:“迨夜入寝,有婢杏香奔告诸子曰:‘殿院咳逆不止若疾状。’诸子亟走,至,则已趺坐,而一足犹未上,命其子为收之,纔毕而终。”明何景明《明绍兴府同知致仕进阶朝列大夫陶公行状》:“尝读书南禪寺,闭门诵习,趺坐中夜。”沉钧儒《趺坐》诗:“举世嚣嚣我适静,棕床趺坐作心观。”⒉见“趺座”。
综合释义是指盘腿端坐。唐王维《登辨觉寺》诗:“輭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宋费衮《梁谿漫志·闲乐异事》:“迨夜入寝,有婢杏香奔告诸子曰:‘殿院咳逆不止若疾状。’诸子亟走,至,则已趺坐,而一足犹未上,命其子为收之,纔毕而终。”明何景明《明绍兴府同知致仕进阶朝列大夫陶公行状》:“尝读书南禪寺,闭门诵习,趺坐中夜。”沉钧儒《趺坐》诗:“举世嚣嚣我适静,棕床趺坐作心观。”参见“趺跏”。见“趺座”。
汉语大词典(1).盘腿端坐。唐王维《登辨觉寺》诗:“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宋费衮《梁溪漫志·闲乐异事》:“迨夜入寝,有婢杏香奔告诸子曰:‘殿院咳逆不止若疾状。’诸子亟走,至,则已趺坐,而一足犹未上,命其子为收之,才毕而终。”明何景明《明绍兴府同知致仕进阶朝列大夫陶公行状》:“尝读书南禅寺,闭门诵习,趺坐中夜。”沈钧儒《趺坐》诗:“举世嚣嚣我适静,棕床趺坐作心观。”参见“趺跏”。(2).见“趺座”。
国语辞典两脚盘腿打坐。
辞典修订版两脚盘腿打坐。唐.王维〈登辨觉寺〉诗:「软草从趺坐,长松响梵声。」《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秋公正在房中趺坐,忽然祥风微热,彩云如蒸。」
辞典简编版佛教徒盘腿而坐的姿势,左脚置右腿上,右脚置左腿上。 【造句】大师正趺坐佛前,闭目诵经。
其他释义〈书〉佛教徒盘腿端坐,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
1.余上三层,塔身每面镌有佛像一尊,全伽趺坐式,形象生动。
2.隔岸隐约可见徽式建筑的古朴山居,凉风细细地吹入路边竹林,令人心旷神怡,趺坐烟云缭绕的山居之中,静听天籁之声,如桃花源一般。
3.左手持定印并托盛满甘露的玻璃钵盂,身着红丝三法衣,于莲花月轮之上法金刚跏趺坐。
4.单琳盘膝趺坐,双手叠放腹前,先是睫毛微动,接着叩齿吞津,磨腹搓手,揉面鸣天鼓。
5.观音端坐于莲花台上,盘腿跏趺坐。
6.除了结手印以外身密还有各种坐势,它和手印一样种类繁多且各具意义,全跏趺坐中的“吉祥坐”。
7.只有老太爷常坐的一个蒲团却找来找去不见。四小姐没有办法,只好将就着趺坐在沙发上。
8.十方无量诸天命终,皆愿往生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则结跏趺坐在宝帐之内,为天众宣说妙法。
9.弥勒先于波罗捺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生,劫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家本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
10.原来这是一尊头戴化佛宝冠,四臂各执法器,结跏趺坐于兽座莲台,头生三眼的神像。
读音:zuò
[zuò]
1. 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席地而坐。坐待。坐垫。坐骨。坐化(佛教指和尚盘膝坐着死去)。坐禅。坐功。坐骑。
2. 乘,搭:坐车。坐船。
3. 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坐庄。
4. 建筑物的位置或背对着某一方向:坐落。坐北朝南。
5. 把锅、壶等放在火上:坐锅。
6. 物体向后施压力:房顶往后坐。
7. 介词,因,由于,为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8. 副词(a.空,徒然,如“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b.无故,自然而然,如“如若此,则盐必坐长十倍”;c.遂,即将,如“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d.深,如“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e.正,恰好,如“西村渡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
9. 定罪:连坐。反坐。坐赃(犯贪赃罪)。
10. 瓜果等植物结实:坐瓜。坐果。
11. 同“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