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手启足
【拼音】:qǐ shǒu qǐ zú
【繁体】:啟手啟足
词语解释⒈ 语本《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朱熹集注:“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于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后因以“启手启足”为善终的代称。
基础解释以“启手启足”为善终的代称。
引证解释⒈ 亦省作“启手足”。引:语本《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朱熹集注:“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於父母,不敢毁伤,故於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晋书·陶侃传》:“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启手啟足,当復何恨!”《周书·明帝纪》:“朕得启手启足,从先帝於地下,实无恨於心矣。”《北史·薛濬传》:“既而创鉅衅深,不胜荼毒,启手启足,幸及全归。”唐白居易《故滁州刺史赠刑部尚书荥阳郑公墓志铭》:“逮启手足,卒如其志。”宋苏轼《答孙志康书》:“藏之家笥,须不肖启手足日,乃出之也。”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若幸启手足,必当襚我以道服,瘞我于支提。”
综合释义语本《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朱熹集注:“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於父母,不敢毁伤,故於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后因以“启手启足”为善终的代称。《晋书·陶侃传》:“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启手啟足,当復何恨!”《周书·明帝纪》:“朕得启手启足,从先帝於地下,实无恨於心矣。”《北史·薛濬传》:“既而创鉅衅深,不胜荼毒,启手启足,幸及全归。”亦省作“启手足”。唐白居易《故滁州刺史赠刑部尚书荥阳郑公墓志铭》:“逮启手足,卒如其志。”宋苏轼《答孙志康书》:“藏之家笥,须不肖启手足日,乃出之也。”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若幸启手足,必当襚我以道服,瘞我于支提。”启手启足[qǐshǒuqǐzú]后因以启手启足为善终的代称。语本《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朱熹集注/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于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
汉语大词典语本《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朱熹集注:“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于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后因以“启手启足”为善终的代称。《晋书·陶侃传》:“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启手启足,当复何恨!”《周书·明帝纪》:“朕得启手启足,从先帝于地下,实无恨于心矣。”《北史·薛浚传》:“既而创钜衅深,不胜荼毒,启手启足,幸及全归。”亦省作“启手足”。唐白居易《故滁州刺史赠刑部尚书荥阳郑公墓志铭》:“逮启手足,卒如其志。”宋苏轼《答孙志康书》:“藏之家笥,须不肖启手足日,乃出之也。”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若幸启手足,必当襚我以道服,瘗我于支提。”
其他释义1.语本《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朱熹集注:'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于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后因以'启手启足'为善终的代称。
读音:qǐ
[qǐ]
(1)(动)打开:~封|~门。
(2)(动)开导:~蒙|~发。
(3)(动)开始:~程|~用。
(4)(动)陈述:敬~者(旧时用于书信的开端)。
(5)(名)旧时文体之一;较简短的书信:小~|谢~。
(6)(Qǐ)姓。
读音:shǒu
[shǒu]
(1)(名)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
(2)(动)拿着:人~一册。
(3)(形)小巧而便于拿的:~册|~折。
(4)(形)亲手:~抄。
(5)(~儿)量词;用于技能、本领:他真有两~。
(6)(名)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或做某种事的人:选~|能~。
读音:qǐ
[qǐ]
(1)(动)打开:~封|~门。
(2)(动)开导:~蒙|~发。
(3)(动)开始:~程|~用。
(4)(动)陈述:敬~者(旧时用于书信的开端)。
(5)(名)旧时文体之一;较简短的书信:小~|谢~。
(6)(Qǐ)姓。
读音:zú
[zú]
(1)(名)脚;腿:~迹|~球|画蛇添~。
(2)(名)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部分:鼎~。
(3)(形)充足;足够:~额|~金|~数|~月|富~|丰衣~食。
(4)(副)够得上某种数量或程度:菜~有十斤。
(5)(副)足以(多用于否定式):不~为凭|微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