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卫
【拼音】:gǒng wèi
【注音】:ㄍㄨㄥˇㄨㄟˋ
【词性】:动词。
【结构】:拱(左右结构)卫(独体结构)
【简体】:拱卫
【繁体】:拱衛
词语解释拱卫gǒngwèi。(1)环绕;卫护。拱卫[gǒngwèi]⒈环绕;卫护。例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徂徕山等许多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英surroundandprotect;
基础解释(动)环绕在周围保卫着。
引证解释⒈环绕;卫护。引前蜀杜光庭《自到仙都山醮词》:“众流迴环,严设龙蛇之府;羣峰拱卫,秀为真圣之都。”明沉德符《野获编·畿辅·四辅城》:“自大寧撤防,东胜失守,关隘弥近,拱卫宜严。”清薛福成《代李伯相议请试办铁路疏》:“四方得拱卫之势,国家有磐石之安。”杨朔《泰山极顶》:“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徂徕山等许多著名的山岭。”
网络解释拱卫拱卫,指环绕;卫护。例:《泰山极顶》:“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徂徕山等许多著名的山岭。”
综合释义环绕;卫护。前蜀杜光庭《自到仙都山醮词》:“众流迴环,严设龙蛇之府;羣峰拱卫,秀为真圣之都。”明沉德符《野获编·畿辅·四辅城》:“自大寧撤防,东胜失守,关隘弥近,拱卫宜严。”清薛福成《代李伯相议请试办铁路疏》:“四方得拱卫之势,国家有磐石之安。”杨朔《泰山极顶》:“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徂徕山等许多著名的山岭。”
汉语大词典环绕;卫护。前蜀杜光庭《自到仙都山醮词》:“众流回环,严设龙蛇之府;群峰拱卫,秀为真圣之都。”明沈德符《野获编·畿辅·四辅城》:“自大宁撤防,东胜失守,关隘弥近,拱卫宜严。”清薛福成《代李伯相议请试办铁路疏》:“四方得拱卫之势,国家有磐石之安。”杨朔《泰山极顶》:“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徂徕山等许多著名的山岭。”
国语辞典环绕在周围护卫,如:「这个山谷群山拱卫,地势险要。」拱卫[gǒngwèi]⒈环绕在周围护卫。引《清实录·卷三一·圣祖仁皇帝实录》:「朕惟国家定鼎于燕。河山拱卫。」例如:「这个山谷群山拱卫,地势险要。」
其他释义环绕在周围保卫着: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像两个巨人,紧紧环抱着渤海,同时也~着首都北京。
1.紫荆花军团中路的突进和帝国魔法师军团有可能的兵分两路的交错,会让帝国的形势变得非常危险,虽然那位魔法皇帝陛下拥有超凡的力量,但是可以拱卫京畿的卫戍部队并不多。
2.那样多的东西,他都已经拥有,万众景仰的人生,唾手可得的天下,他曾于千军万马的拱卫中意气风发,那样多,曾经以为那样多——今天才知道原来竟是老天可怜他,他所最要紧的东西,原来没有一样留得住。匪我思存。
3.由于外侧有鲁马半岛的掩蔽,加上湾内有北岛和圣迭戈岛拱卫,湾内的避风条件极为优越,气候温和宜人。
4.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
5.西门古道,三骑并头而行,敬仰的目光紧紧盯住一脸轻松的主将,左右拱卫的两员猛将暗暗咂舌。
6.它被其它八座高峰拱卫其中,大有众星拱月的气势。
7.当时的“江湖”,金庸、古龙、梁羽生如日月和北斗,卧龙生、陈青云、柳残阳、温瑞安等众多星辰拱卫在旁。
8.明朝末年为拱卫北京,乃于畿辅咽喉卢沟建此屯兵城,名日"拱极"。
9.因处关沟,居庸关南,故名,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拱卫京师西北的最后一道屏障。
10.八大处的地势很有特点,北边翠微山为玄武靠山,东边卢师山、西边平坡山左右龙虎拱卫,怀抱的方向略朝东南,正对着北京老城。
读音:gǒng
[gǒng]
(1)(动)两手相合;臂的前部上举:~手。
(2)(动)环绕:~卫|众星~月|四山环~的大湖。
(3)(动)肢体弯曲成弧形:~肩缩背|~腰。
(4)(形)建筑物成弧形的:~门|连~坝。
(5)(动)用身体撞动别的东西或拨开土地等物体:用身子~开了大门|猪用嘴~地|蚯蚓从地下~出许多土来|一个孩子儿从人群里~出去了。
(6)(动)植物生长;从土里向外钻或顶:苗儿~出土了。
读音:wèi
[wèi]
(1)(动)防护;保卫。
(2)(名)明代驻兵的地点;驻军人数比“所”多;后来只用于地名:威海~兵。
(3)(名)周朝国名;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
(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