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
【拼音】:hé nán
【繁体】:河南省
词语解释⒈ 别称“豫”。在中国中部、黄河中游。面积16.7万平方千米。人口9108万(1995年)。明代置河南布政使司(省级),清代为河南省。省会郑州。西部以山地为主,东部为华北平原。大部为暖温带半湿润区。工业较发达。主要有机械、煤炭、石油和纺织等部门。中国重要的产煤省和煤炭输出省。小麦、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的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网友释义河南省,简称“豫”,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郑州,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接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河南地处“天下之中”,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从炎黄五帝的传说和遗迹,到夏商周三代的都邑,都在以洛阳为中心、由黄河洛河哺育的河洛地区。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兴业。河南省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由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水面构成;地跨海河...
国语辞典⒈ 省名。因位于黄河之南而得名,为黄河主要水灾区。东界湖北,西界陕西,北界山西、河北。面积约十六万五千平方公里。省会开封。主要农作为小麦。矿产以煤为大宗,太行山麓的六河沟和焦作是最大产地。境内主要交通线有平汉、陇海铁路,交会于郑州。并有开封、洛阳等历史名都,安阳西郊小屯殷墟是商代故都遗址,曾有大批甲骨出土。
辞典修订版省名。因位于黄河之南而得名,为黄河主要水灾区。东界湖北,西界陕西,北界山西、河北。面积约十六万五千平方公里。省会开封。主要农作为小麦。矿产以煤为大宗,太行山麓的六河沟和焦作是最大产地。境内主要交通线有平汉、陇海铁路,交会于郑州。并有开封、洛阳等历史名都,安阳西郊小屯殷墟是商代故都遗址,曾有大批甲骨出土。简称为「豫」。
法语Henan
其他释义别称“豫”。在中国中部、黄河中游。面积16
1.河南省博爱县高庙拖拉机站工人,清化公社七街学校教师。
2.福公司通过中国的买办,轻易获得了在山西、河南采矿的权利,并把侵略重点放到了河南省。
3.自从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与郑大一附院相继在这里展开帮扶工作以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落后的西峰村陡变成为现如今时尚的西峰社区。
4.闭幕式上,国际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榜书研究会会员、中国设计委员会会员史鑫,向河南省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赠送了九龙书画。
5.星期三有报导说又有两名儿童病亡,一人是在中部河南省,另一人在南部的广西省。
6.重耳一行人弃马步行至蒲津渡,再到河南省灵宝县北,转而沿黄河西岸北上至白狄,终于逃出了晋国的危险境地。
7.辉县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也是豫晋两声的交界地带。
8.张士英岩体位于河南省中部舞钢市庙街乡一带、东秦岭与西大别交汇部位,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北地台南缘。
9.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生物教师、生物学科备课组长袁秀英说,高考生物试卷与往年总体相比,分值没有变化。
10.研究标本分藏于河南省科学院和湖南省东安县第一中学蝴蝶馆。
读音:hé
[hé]
(1)(名)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江~|~流|内~|运~|护城~。
(2)(名)指银河系:~外星系。
(3)(名)特指黄河:~西|~套。
读音:nán
[nán]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南北。南方。南面。南国(指中国南部)。南陲(南部边疆)。南极。南半球。
2. 姓。
读音:shěng,xǐng
[]
[ shěng ]1. 地方行政区域:省份。省会。
2. 节约,不费:省钱。省事。省吃俭用。
3. 简易,减免:省略。省称。省写。
4. 中国古官署名:中书省(a.魏晋开始设置,总管国家政务,历代有所沿革,唐初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共管政事;b.元代“中书省”兼管“尚书省”的职权,权更重,成为中央最高的官署,称地方最高行政官署为“行中书省”,简称“省”,是现在“省”的来历)。尚书省。门下省。秘书省。
5. 古代称王宫禁地:省中。省闼(禁中)。
[ xǐng ]1. 检查:反省(检查自己)。省察(考察)。吾日三省吾身。
2. 知觉,觉悟:省悟。发人深省。
3. 看望父母、尊亲:省亲。省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