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兀的词语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汉语词典 兀的

兀的

【拼音】:wù de

【繁体】:兀的

【拼音】:wù de

解释

词语解释或作兀底。1.兀为发声词,兀的犹此也。元曲《陈州粜米·楔子》:「衙内,兀的便是紫金鎚。」;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只你那费无忌如此狠心肠,做兀的般歹勾当。」;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兀的前面是草桥,店里宿一宵。」;宋、马永卿《嬾真子录》:「古今之语,大都相同,但其字各别耳。古所云阿堵,即今所云兀底也。」2.犹岂也,或为口语怎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元来赵氏孤儿正是我,兀的不气杀我也。」;元、李寿卿《伍员吹萧·第一折》:「兀的不自有傍人说短长。」;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小姐呵,则被你兀的不引了人意马心猿?」兀的[wùde]⒈这;这个。例瞧他兀的得意样儿。英this;⒉怎么,表感叹。英how;⒊〈方〉:突然。例兀的失踪。英suddenly;

基础解释(方)(副)突然:草丛里~站起一个人来。②(代)这;这个(多见于早期白话)。

引证解释⒈ 亦作“兀底”。亦作“兀得”。⒉ 指示代词。这个;这。引:宋张镃《夜游宫·美人》词:“鹊相庞儿谁有,兀底便笔描不就。”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须看了可憎底千万,兀底般媚脸儿不曾见。”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妹子,兀的不是母亲?”《清平山堂话本·阴骘积善》:“兀的出斋来的官人便是。”⒊ 语气助词。与“不”连用,表示反诘。犹言怎的不。引:元石德玉《风月紫云庭》第一折:“兀得不好拷末娘七代先灵!”明王九思《端正好·春游》曲:“兀的不喜杀人也么哥!”清李渔《巧团圆·剖私》:“又谁知脚跟有债不容逋,近捨家乡奔远途,兀的不是子母相生把十当五!”⒋ 语气助词。表惊异。引:《宣和遗事》前集:“女奴来报:兀的夜来那高平章到来也!”元邓玉宾《端正好》套曲:“只是睡足黄粱梦一场,兀的回首斜阳!”《水浒传》第十四回:“晁盖假意看他一眼,喝问道:‘兀的这厮不是王小三么!’”⒌ 口语中的衬词。引: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这的是天注定的是非,天指引的前程,天匹配的婚姻,喒兀的教太守主婚。”《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説话的,兀的説这才学则甚!”郁达夫《沉沦》:“只有他一个人锁了愁眉,舌根好象被千钧的巨石锤住的样子,兀的不作一声。”⒈亦作“兀底”。亦作“兀得”。⒉指示代词。这个;这。引宋张镃《夜游宫·美人》词:“鹊相庞儿谁有,兀底便笔描不就。”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须看了可憎底千万,兀底般媚脸儿不曾见。”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妹子,兀的不是母亲?”《清平山堂话本·阴骘积善》:“兀的出斋来的官人便是。”⒊语气助词。与“不”连用,表示反诘。犹言怎的不。引元石德玉《风月紫云庭》第一折:“兀得不好拷末娘七代先灵!”明王九思《端正好·春游》曲:“兀的不喜杀人也么哥!”清李渔《巧团圆·剖私》:“又谁知脚跟有债不容逋,近捨家乡奔远途,兀的不是子母相生把十当五!”⒋语气助词。表惊异。引《宣和遗事》前集:“女奴来报:兀的夜来那高平章到来也!”元邓玉宾《端正好》套曲:“只是睡足黄粱梦一场,兀的回首斜阳!”《水浒传》第十四回:“晁盖假意看他一眼,喝问道:‘兀的这厮不是王小三么!’”⒌口语中的衬词。引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这的是天注定的是非,天指引的前程,天匹配的婚姻,喒兀的教太守主婚。”《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説话的,兀的説这才学则甚!”郁达夫《沉沦》:“只有他一个人锁了愁眉,舌根好象被千钧的巨石锤住的样子,兀的不作一声。”

综合释义亦作“兀底”。亦作“兀得”。指示代词。这个;这。宋张镃《夜游宫·美人》词:“鹊相庞儿谁有,兀底便笔描不就。”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须看了可憎底千万,兀底般媚脸儿不曾见。”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妹子,兀的不是母亲?”《清平山堂话本·阴骘积善》:“兀的出斋来的官人便是。”语气助词。与“不”连用,表示反诘。犹言怎的不。元石德玉《风月紫云庭》第一折:“兀得不好拷末娘七代先灵!”明王九思《端正好·春游》曲:“兀的不喜杀人也么哥!”清李渔《巧团圆·剖私》:“又谁知脚跟有债不容逋,近捨家乡奔远途,兀的不是子母相生把十当五!”语气助词。表惊异。《宣和遗事》前集:“女奴来报:兀的夜来那高平章到来也!”元邓玉宾《端正好》套曲:“只是睡足黄粱梦一场,兀的回首斜阳!”《水浒传》第十四回:“晁盖假意看他一眼,喝问道:‘兀的这厮不是王小三么!’”口语中的衬词。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这的是天注定的是非,天指引的前程,天匹配的婚姻,喒兀的教太守主婚。”《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説话的,兀的説这才学则甚!”郁达夫《沉沦》:“只有他一个人锁了愁眉,舌根好象被千钧的巨石锤住的样子,兀的不作一声。”

网友释义兀的,拼音wùdì,意思是这;这个。

汉语大词典亦作“兀底”。亦作“兀得”。(1).指示代词。这个;这。宋张镃《夜游宫·美人》词:“鹊相庞儿谁有,兀底便笔描不就。”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须看了可憎底千万,兀底般媚脸儿不曾见。”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妹子,兀的不是母亲?”《清平山堂话本·阴骘积善》:“兀的出斋来的官人便是。”(2).语气助词。与“不”连用,表示反诘。犹言怎的不。元石德玉《风月紫云庭》第一折:“兀得不好拷末娘七代先灵!”明王九思《端正好·春游》曲:“兀的不喜杀人也么哥!”清李渔《巧团圆·剖私》:“又谁知脚跟有债不容逋,近舍家乡奔远途,兀的不是子母相生把十当五!”(3).语气助词。表惊异。《宣和遗事》前集:“女奴来报:兀的夜来那高平章到来也!”元邓玉宾《端正好》套曲:“只是睡足黄粱梦一场,兀的回首斜阳!”《水浒传》第十四回:“晁盖假意看他一眼,喝问道:‘兀的这厮不是王小三么!’”(4).口语中的衬词。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这的是天注定的是非,天指引的前程,天匹配的婚姻,咱兀的教太守主婚。”《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说话的,兀的说这才学则甚!”郁达夫《沉沦》:“只有他一个人锁了愁眉,舌根好象被千钧的巨石锤住的样子,兀的不作一声。”

国语辞典⒈ 指示词。那个、这个。引:元·关汉卿《窦娥冤·楔子》:「你本利少我四十两银子,兀的是借钱的文书,还了你,再送你十两银子做盘缠。」《三国演义·第二八回》:「飞把手指曰:『兀的不是军马来也!』」⒉ 突然、忽然。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醉公兀的一下跳起来,向房里便跑。」⒊ 疑问词。怎么、岂。引: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一折》:「似这般几时是了,我收了这铺儿。李德昌,你几时来家,兀的不痛杀我也。」兀的[wùdì]⒈指示词。那个、这个。引元·关汉卿《窦娥冤·楔子》:「你本利少我四十两银子,兀的是借钱的文书,还了你,再送你十两银子做盘缠。」《三国演义·第二八回》:「飞把手指曰:『兀的不是军马来也!』」⒉突然、忽然。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醉公兀的一下跳起来,向房里便跑。」⒊疑问词。怎么、岂。引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一折》:「似这般几时是了,我收了这铺儿。李德昌,你几时来家,兀的不痛杀我也。」

辞典修订版指示词。那个、这个。元.关汉卿《窦娥冤.楔子》:「你本利少我四十两银子,兀的是借钱的文书,还了你,再送你十两银子做盘缠。」《三国演义.第二八回》:「飞把手指曰:『兀的不是军马来也!』」突然、忽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醉公兀的一下跳起来,向房里便跑。」疑问词。怎么、岂。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一折》:「似这般几时是了,我收了这铺儿。李德昌,你几时来家,兀的不痛杀我也。」

其他释义也作“兀底”。①代词。犹言“这”:瞧他兀的模样。②助词。表示严肃或惊异的语气:仆人来报,兀的那个平章到来也。

兀的造句更多 >>

1.而在路的另一边又是一副全然不同的景象,皑皑白雪,千山鸟绝,只有一座孤亭突兀的立在雪的深处,四周结冰,雪落不沾,遗世独立。

2.仿佛如玉精雕细刻而出,只是虎口处却有一圈突兀的疤痕,半圆形,一段一段,像是被小孩子狠狠咬下的,成了这只手上的瑕疵。

3.落光了叶子的梧桐树是一副画,它的静,突兀的枝干能融入冬日的寒气里,下雪的时候它会穿上白色的纱裙,像个石雕的少女般。

4.就好像气泡幻灭一般,万扬突兀的消失在湖泽中,天梯崩塌,大雾散去,湖面再度沉寂。

5.奶奶将右脚绷着,向鞋子口里溜进去,筋脉凸兀的手紧紧抓着门框,将左脚轻轻抬起,紧绷着的脚小心向鞋口一插,又往里扎了扎,接着踩了几踩,让自己的脚更舒适些,满意地出门了。

6.阿富汗,中亚的国家,多年来一直饱受着穷困和落后的折磨。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也同样享受着亲情、友情、成长的乐趣。富家子阿米尔和他的小仆人哈桑就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小伙伴。无论是荒凉的戈壁、突兀的山丘、一眼忘到边的枯树林、繁华的街市……到处都是他们勾肩搭背、打闹玩耍的好地方。

7.不过,他这样突兀的插言,完全驳斥了教官韩冰的面子,自然令她心中有些不快。

8.一连串的问句连珠似炮的发出,右手下意识的往脖颈处探去,瞳孔骤缩,心,兀的沉下海底三千里。

9.沙州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

10.却说那水石潺湲间,本多碉楼画舫,此刻却是在那三叠三转间有名的恶龙涧,突兀的转出一只翠竹扎成的竹筏来。

字义分解

读音:wù

[wù]

[ wù ]

1.高而上平;高高突起。

2.形容山秃。泛指秃:~鹫。

[ wū ]

〔兀秃〕也作兀突。水不凉也不热:~水。

读音:de,dí,dì,dī

[de]

[ de ]

1.用在定语的后面。

a)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是一般的修饰关系:铁~纪律。幸福~生活。

b)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是领属关系:我~母亲。大楼~出口。

c)定语是人名或人称代词,中心词是表示职务或身份的名词,意思是这个人担任这个职务或取得这个身份:谁~介绍人?

d)定语是指人的名词或人称代词,中心词和前边的动词合起来表示一种动作,意思是这个人是所说的动作的受事:开他~玩笑。找我~麻烦。

2.用来构成没有中心词的“的”字结构。

a)代替上文所说的人或物:这是我~,那才是你~。菊花开了,有红~,有黄~。

b)指某一种人或物:男~。送报~。我爱吃辣~。

c)表示某种情况、原因:大星期天~,你怎么不出去玩儿玩儿?。无缘无故~,你着什么急?

d)用跟主语相同的人称代词加“的”字做宾语,表示别的事跟这个人无关或这事儿跟别人无关:这里用不着你,你只管睡你~去。

e)“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推~推,拉~拉。说~说,笑~笑。大~大,小~小。

3.这个用法限于过去的事情。

4.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这件事儿我知道~。

5.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破铜烂铁~,他捡来一大筐。老乡们沏茶倒水~,待我们很亲热。

6.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a)表示相乘:这间屋子是五米~三米,合十五平方米。

b)表示相加:两个~三个,一共五个。

[ dí ]

1.真实;实在:~当。~确。

2.“的”字在口语中一般读阴平(dī)。

[ dì ]

箭靶的中心:目~。无~放矢。众矢之~。

[ dī ]

(外)“的士”(出租车)的省称:打~。~哥(称男性出租车司机)。

兀的相关成语

兀的相关词语

包含兀的的歇后语

上一个:兀儿鼠

下一个:兀儿失温木嗹

相关推荐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