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词
【拼音】:xié cí
【注音】:ㄒ一ㄝˊㄘˊ
【结构】:邪(左右结构)词(左右结构)
【繁体】:邪詞
词语解释1.亦作'邪词'。2.不合正道的言论。
基础解释见/'邪辞/'。
引证解释⒈见“邪辞”。
汉语大词典见“邪辞”。《汉语大词典》:邪辞(邪辞) 拼音:xiécí亦作“邪词”。不合正道的言论。《孟子·公孙丑上》:“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七国以前皆良史乎?而史墨之邪词,纪于《左氏》焉。”
其他释义1.见'邪辞'。
读音:xié,yé
[xié]
[ xié ]1. 不正当,不正派:邪恶(
)。邪念。邪说。2. 中医指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寒邪。风邪。
3. 迷信的人指鬼神给予的灾祸:中(
)邪。4. 妖异怪诞:邪魔。邪术。
5. 古同“斜”。
[ yé ]1. 古同“耶”,疑问词。
读音:cí
[cí]
(1)(名)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能自由运用的单位:~语。
(2)(名)说话或诗歌、戏剧、文章中的语句:歌~。
(3)(名)一种长短句押韵的诗体;由五、七言诗和民歌发展而成。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