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今文尚书词语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汉语词典 今文尚书

今文尚书

【拼音】:jīn wén shàng shū

【注音】:ㄐ一ㄣㄨㄣˊㄕㄤˋㄕㄨ

【简体】:今文尚书

【繁体】:今文尚書

解释

词语解释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今文尚书[jīnwénshàngshū]⒈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

引证解释⒈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引唐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王肃亦注今文《尚书》,而大与古文孔传相类。”

网络解释今文尚书书名。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二十八篇,我国先秦时期历史文献的汇编。先秦儒家所传《尚书》原有百余篇,经秦焚书亡失。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八篇。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因为是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当时的古文《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综合释义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唐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王肃亦注今文《尚书》,而大与古文孔传相类。”今文尚书[jīnwénshàngshū]书名。汉初伏生所传,口授鼂错以汉隶书写。二十九篇。古尚书因遭秦焚书而亡佚,而鼂错以汉隶所写成的《尚书》,因有别于《古尚书》,故称为《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着作的汇编。

汉语大词典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唐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王肃亦注今文《尚书》,而大与古文孔传相类。”

国语辞典书名。汉初伏生所传,口授鼌错以汉隶书写。二十九篇。古尚书因遭秦焚书而亡佚,而鼌错以汉隶所写成的《尚书》,因有别于《古尚书》,故称为《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今文尚书[jīnwénshàngshū]⒈书名。汉初伏生所传,口授鼌错以汉隶书写。二十九篇。古尚书因遭秦焚书而亡佚,而鼌错以汉隶所写成的《尚书》,因有别于《古尚书》,故称为《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辞典修订版书名。汉初伏生所传,口授鼂错以汉隶书写。二十九篇。古尚书因遭秦焚书而亡佚,而鼂错以汉隶所写成的《尚书》,因有别于《古尚书》,故称为《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着作的汇编。

其他解释故秦博士济南伏生(伏胜)所传。汉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惟有济南伏生,以伏生老不能行,遣晁错往受之,得〈尧典〉(合梅本〈舜典〉)、〈皋陶谟〉(合梅本〈益稷〉)、〈禹贡〉、〈甘誓〉、〈汤誓〉、〈盘庚〉(合梅本三篇)、〈高宗彤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康王之诰〉、〈费誓〉、〈吕刑〉、〈文侯之命〉、〈秦誓〉二十九篇,写以汉世通行之隶书,谓之今文尚书。传其学者,有欧阳及大小夏侯三家,汉时皆立于学官。按今文《尚书》二十九篇之说,颇有辩论,盖以〈顾命〉、〈康诰〉二篇或分或合之故。《史记·周本纪》云作〈顾命〉、作〈康诰〉。是史公所传伏生之书,分明两篇。其后欧阳、夏侯乃命为一,于是遂有伏生之书本二十八篇,益以武帝末所得之〈泰誓〉一篇,乃有二十九。此说出于王充《论衡·正说篇》。又孔颖达正义引〈孔臧与孔安国书〉亦有二十八篇之说。孔臧书不可信,段玉裁已辨之。至以〈泰誓〉当一篇,以〈顾命〉、〈康诰〉为一之非是,龚自珍有《泰誓答问》,辨之甚详。参阅「尚书」条。

其他释义1.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字义分解

读音:jīn

[jīn]

(1)(名)现在;现代(跟“古”相对):当~|~人|厚~薄古。

(2)(名)当前的(年、天及其部分):~天|~晨|~春。

读音:wén

[wén]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

(2)(名)文章;作品:美~。

(3)(名)文言:半~半白。

(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

(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

(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

(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

(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

(10)(名)姓。

(11)(量)一文不值。

(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

(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读音:shàng

[shàng]

[ shàng ]

1. 还(hái),仍然:尚小。尚未。尚不可知。

2. 尊崇,注重:尚武。尚贤(a.崇尚贤人;b.《墨子》篇名,内容阐述墨子的一种政治主张)。

3. 社会上共同遵从的风俗、习惯等:风尚。时尚。

4. 矜夸,自负:自尚其功。

5. 古,久远:“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

6. 庶几,差不多:尚飨(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之意)。

7. 姓。

读音:shū

[shū]

(1)(动)写字;记录;书写:大。振笔直

(2)(名)字体:隶~。

(3)(名)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

(4)(名)书信:家~。

(5)(名)文件:说明~。

今文尚书相关成语

今文尚书相关词语

包含今文尚书的歇后语

上一个:今文经学

下一个:今字

相关推荐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