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衅
【拼音】:guān xìn
【注音】:ㄍㄨㄢㄒ一ㄣˋ
【结构】:观(左右结构)衅(左右结构)
【简体】:观衅
【繁体】:觀釁
词语解释窥伺敌人的间隙观衅[guānxìn]⒈见“观衅”。
基础解释见“觀釁”。窥伺敌人的间隙。
引证解释⒈见“观衅”。亦作“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引《左传·宣公十二年》:“会闻用师,观衅而动。”陆德明释文引服虔曰:“衅,间也。”唐白居易《策林·议兵》:“相时观衅,取乱侮亡,不为祸先,敌至而应,谓之应兵。”宋苏辙《赤壁怀古》诗:“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清刘松山《致梅启熙书》:“弟现驻南阳所属之石桥,暂行控扼,观衅而动。”
网络解释观衅观衅,读音guanxin,汉语词语,指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综合释义见“观衅”。亦作“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左传·宣公十二年》:“会闻用师,观衅而动。”陆德明释文引服虔曰:“衅,间也。”唐白居易《策林·议兵》:“相时观衅,取乱侮亡,不为祸先,敌至而应,谓之应兵。”宋苏辙《赤壁怀古》诗:“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清刘松山《致梅启熙书》:“弟现驻南阳所属之石桥,暂行控扼,观衅而动。”观衅[guānxìn]等待机会,有所企图。《左传.宣公十二年》:「会闻用师,观衅而动。」
网友释义观衅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会闻用师,观衅而动。”(会:士会,晋臣。)
汉语大词典亦作“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左传·宣公十二年》:“会闻用师,观衅而动。”陆德明释文引服虔曰:“衅,间也。”唐白居易《策林·议兵》:“相时观衅,取乱侮亡,不为祸先,敌至而应,谓之应兵。”宋苏辙《赤壁怀古》诗:“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清刘松山《致梅启熙书》:“弟现驻南阳所属之石桥,暂行控扼,观衅而动。”
国语辞典等待机会,有所企图。观衅[guānxìn]⒈等待机会,有所企图。引《左传·宣公十二年》:「会闻用师,观衅而动。」
辞典修订版等待机会,有所企图。《左传.宣公十二年》:「会闻用师,观衅而动。」
其他释义1.见'观衅'。
1.既定汉中,然后练兵积粟,观衅伺隙,暗和张锋,进可讨贼,退可自守。
2.然后练兵积粟,观衅伺隙,进可讨贼,退可自守。
3.既定汉中,然后练兵积粟,观衅伺隙,进可讨贼,退可自守。
4.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不可失也。
5.惟有休养士气,观衅而动,不必过求速效,徒伤精锐,迨瓜熟蒂落,自可应手奏功也。
6.且阻兵无众,古之明鉴,诚宜暂息进取小规,以畜士民之力,观衅伺隙,庶无悔吝。
7.琳水陆戒严,将观衅而动,属陈氏结好于齐,使琳更听后图。
8.燧请且休将士,观衅而动,怀光曰:彼营垒既立,将为后患,此时不可失也。
9.臣等虽不肖,亦知洋人窟穴内地,诚非中国之利,然必修明内政,慎重邦交,观衅而动,择各国中之易与者,一震威棱,用雪积愤。
10.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不可失也。(查字典www.chazidian.com/zj-187185/)
读音:guān,guàn
[guān]
[ guān ]1. 看,察看:观看。观止(赞叹所看到的事物极端完美,无以复加)。观风(a.暗中察看动静,以定行止;b.观察民间风俗习惯,生活状态)。观阵。观赏。观察。观感。参观。
2. 看到的景象或样子:观瞻(a.事物的外观、景象及其留给人们的印象;b.注视,瞻望)。大观。奇观。
3. 对事物的看法、认识:观点。观念。主观。客观。世界观。
[ guàn ]1. 道教的庙宇:白云观。紫阳观。
2. 古代宫门前的双阙。
3. 楼台:楼观。台观。
4. 姓。
读音:xìn
[xìn]
(名)嫌隙;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