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两金
【拼音】:bǎi liǎng jīn
【注音】:ㄅㄞˇㄌ一ㄤˇㄐ一ㄣ
【结构】:百(上下结构)两(独体结构)金(上下结构)
【繁体】:百兩金
词语解释1.牡丹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牡丹》。2.即珍珠伞。常绿小灌木。生于山坡丛林中﹐我国浙江﹑湖南﹑江西以及西南各省均有分布。可供观赏﹐根可药用。百两金[bǎiliǎngjīn]⒈牡丹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牡丹》。⒉即珍珠伞。常绿小灌木。生于山坡丛林中,我国浙江、湖南、江西以及西南各省均有分布。可供观赏,根可药用。
基础解释叶似荔枝,初生背面俱青,结花实后,背紫面青。苗高二、三尺,有干如木,凌冬不雕,初秋开花青碧色,结实如豆大,生青熟赤。
引证解释⒈牡丹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牡丹》。⒉即珍珠伞。常绿小灌木。生于山坡丛林中,我国浙江、湖南、江西以及西南各省均有分布。可供观赏,根可药用。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百两金》﹝集解﹞引苏颂曰:“百两金生戎州云安军,苗高二三尺,有干如木,叶似荔枝……凌冬不凋,初秋开花青碧色,结实大如豆,生青熟赤,採根入药。”
网络解释百两金(药材)出自《本草图经》:百两金,叶似荔枝,初生背面俱青,结花实后,背紫面青。苗高二、三尺,有干如木,凌冬不雕,初秋开花青碧色,结实如豆大,生青熟赤。根入药,采无时。用之捶去心。河中出者,根赤色如蔓菁,茎细、青色,四月开碎黄花,似星宿花,五月采根,长及一寸,晒干用。
综合释义牡丹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牡丹》。即珍珠伞。常绿小灌木。生于山坡丛林中,我国浙江、湖南、江西以及西南各省均有分布。可供观赏,根可药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百两金》﹝集解﹞引苏颂曰:“百两金生戎州云安军,苗高二三尺,有干如木,叶似荔枝……凌冬不凋,初秋开花青碧色,结实大如豆,生青熟赤,採根入药。”
汉语大词典(1).牡丹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牡丹》。(2).即珍珠伞。常绿小灌木。生于山坡丛林中,我国浙江、湖南、江西以及西南各省均有分布。可供观赏,根可药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百两金》﹝集解﹞引苏颂曰:“百两金生戎州云安军,苗高二三尺,有干如木,叶似荔枝……凌冬不凋,初秋开花青碧色,结实大如豆,生青熟赤,采根入药。”
1.兵备道任命和一千五百两金子一到,岳阳自当答应诸位在桑干河挖渠引水!
2.近来,沉香市场销售十分火热,价格也在一路飙升,如今较好的沉香每克售价可达上千元甚至上万元,真可谓“一两沉香百两金”。
3.古有“牡丹名品,千金难买”之说,因而牡丹也被称为“富贵花”、“百两金”,深受中国人喜爱。
4.古有“牡丹名品,千金难买”之说,因而牡丹也被称为“富贵花”、“百两金”,深受国人喜爱。
5.牡丹的“百两金”、“富贵花”等别称,都是隋唐时叫开的。
6.我国把它作为富丽繁华之象征,称之为“富贵花”、“百两金”。
7.牡丹别称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药、百两金,又有洛阳花、富贵花和花中之王之骄傲美称。
8.百两金,又有洛阳花、富贵花和花中之王之美称。
9.牡丹花,古时有“牡丹名品,千金难买”之说,因而也被称为“富贵花”、“百两金”。
10.千锤百炼铸武陵,一滴武陵百两金。
读音:bǎi
[bǎi]
(1)(名)数目十个十:二~个学生。
(2)(名)表示很多:~货|~花齐放|~科全书。
读音:liǎng
[liǎng]
(1)数目;一个加一个是两个。“两”一般用于量词和“半、千、万、亿”前。注意“两”和“二”的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 “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都可以用;但如 “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
(2)双方。
(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天再说|他真有~下子|我跟你说~句话 。
(4)量词;重量单位。十钱等于一两;旧制十六两等于一斤;现用十两等于一市斤。
读音:jīn
[jīn]
1.俗称金子。金属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赤黄色,有光泽,质软,延展性最强,化学性质稳定,易传热和导电。常用作合金、硬币、装饰品等。通称黄金。
2.金属:五~。
3.钱:现~。助学~。
4.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鸣~收兵。~鼓齐鸣。
5.比喻尊贵、珍贵:~口玉言。
6.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发(fà)。~灿灿。
7.朝代名(1115—1234)。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