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拼音】: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简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繁体】: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词语解释⒈ 比喻在这个时候丧失机会或失败了,在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东隅,日所出处;桑榆,落日所照处。例: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英:loseatsunriseandgainatsunset;失之东隅,收之桑榆[shīzhīdōngyú,shōuzhīsāngyú]⒈比喻在这个时候丧失机会或失败了,在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东隅,日所出处;桑榆,落日所照处。例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英loseatsunriseandgainatsunset;
基础解释东隅:出太阳的地方,指早晨。桑榆:日影落在桑树与榆树之间,借指傍晚。比喻在此时此地遭到失败或损失,而在彼时彼地得到了成功或收获。
引证解释⒈ 谓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东隅,日所出处;桑榆,落日所照处。引:《后汉书·冯异传》:“﹝光武帝﹞璽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卒劳苦,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黽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南史·何敬容传》:“少戢言於众口,微自救於竹帛,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冷眼观》第二十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孙中山《党员不可存心做官发财》:“但是失之东隅,还可以收之桑榆,亡羊补牢,还未为晚。”⒈谓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东隅,日所出处;桑榆,落日所照处。引《后汉书·冯异传》:“﹝光武帝﹞璽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卒劳苦,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黽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南史·何敬容传》:“少戢言於众口,微自救於竹帛,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冷眼观》第二十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孙中山《党员不可存心做官发财》:“但是失之东隅,还可以收之桑榆,亡羊补牢,还未为晚。”
网友释义东隅:东方日出处,也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现考证,东隅为郑州,桑榆为开封。
汉语大词典谓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东隅,日所出处;桑榆,落日所照处。《后汉书·冯异传》:“﹝光武帝﹞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卒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南史·何敬容传》:“少戢言于众口,微自救于竹帛,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冷眼观》第二十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孙中山《党员不可存心做官发财》:“但是失之东隅,还可以收之桑榆,亡羊补牢,还未为晚。”
国语辞典⒈ 东隅,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日落所照处,指晚上。全句比喻虽然先在某一方面有损失,但终在另一方面有成就。引:《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冷眼观·第二〇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shīzhīdōngyúshōuzhīsāngyú]⒈东隅,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日落所照处,指晚上。全句比喻虽然先在某一方面有损失,但终在另一方面有成就。引《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冷眼观·第二〇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成语解释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辞典修订版东隅,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日落所照处,指晚上。全句比喻虽然先在某一方面有损失,但终在另一方面有成就。《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冷眼观.第二零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东隅,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日落所照处,指晚上。全句比喻虽然先在某一方面有损失,但终在另一方面有成就。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冷眼观˙第二十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其他释义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1.殿下,此番定下之计已不能行,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此番我们也不是劳而无功。
2.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3.租界的文化语境,对于左翼文学现象来说,是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历史安排。
4.他虽然赛场失利,但在大赛中积累了临阵经验,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5.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就是这个道理。
6.就这样,在近乎疯狂的练习中,他莫名其妙的学会了心意技,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7.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8.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根据英国皇家学会杂志的一项新研究,动物们自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办法。
9.除了“坐树不言”、“披荆斩棘”、“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外,还有“畏天知命”、“以逸待劳”等成语也和这位大树将军有关。
10.嗯嗯,我的《醉神话》已经完本在窗外秋雨屋内缠绵的浓情蜜意里,周洛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读音:shī
[shī]
(1)(动)失掉;丢掉:丧~。
(2)(动)没有把握住:~手|~足。
(3)(动)找不着:迷~方向。
(4)(动)没有达到目的:~意。
(5)(动)改变(常态):~声。
(6)(动)违背;背弃:~信|~约。
(7)(动)错误;过失:~误。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dōng
[dōng]
(1)(名)方向名;指日出的一边:~方。
(2)(名)主人;请客的人:房~。
(3)(名)姓。
读音:yú
[yú,shōu]
(1)(名)角落:墙~|城~|向~|一~之地|负~顽抗。
(2)(名)靠边沿的地方:海~。
读音:shōu
[sāng]
(1)(动)把外面的事物拿到里面;把摊开的或分散的事物聚拢:~拾|~集。
(2)(名)取自己有权取的东西或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回|~复。
(3)(动)获得(经济利益):~入|~益。
(4)(动)收获;收割:~成|秋~。
(5)(动)接;接受;容纳
(6)(动)约束;控制(感情或行动):我的心像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简直~不住了。
(7)(动)逮捕;拘禁:~监。
(8)(动)结束;停止(工作):~工|~场。
读音:zhī
[yú]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sāng
[]
(1)(名)桑树;乔木;叶子是蚕的饲料;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果穗可以吃;嫩枝、根的白皮、叶和果实均可入药。
(2)(名)姓。
读音:yú
[]
(名)榆树:~芙|~钱|~树|~榔|桑~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