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邦本
【拼音】:mín wéi bāng běn
【简体】:民为邦本
【繁体】:民為邦本
词语解释⒈ 中国古代关于立国安邦必须以民众为根本的一种观念。民为邦本[mínwéibāngběn]⒈中国古代关于立国安邦必须以民众为根本的一种观念。
基础解释邦:国家。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国语辞典⒈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宋·陆九渊〈与陈倅书〉:「民为邦本,诚有忧国之心,肯日蹙其本而不之恤哉?」也作「民惟邦本」。民为邦本[mínwéibāngběn]⒈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宋·陆九渊〈与陈倅书〉:「民为邦本,诚有忧国之心,肯日蹙其本而不之恤哉?」也作「民惟邦本」。成语解释民为邦本
辞典修订版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宋.陆九渊〈与陈倅书〉:「民为邦本,诚有忧国之心,肯日蹙其本而不之恤哉?」也作「民惟邦本」。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宋˙陆九渊˙与陈倅书:民为邦本,诚有忧国之心,肯日蹙其本而不之恤哉?亦作民惟邦本。
出处唐朝同谷子《尚书·五子之歌》
其他释义邦:国家。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近义词 载舟覆舟
1.民为邦本,本固而邦宁,这个道理古今圣君贤臣是知道的。
2.民为邦本,丧失民心,就将丧失天下。
3.汉人祖上有一句话,叫‘民为邦本’。
4.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伤民则天下危矣!
5.“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君为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些思想无不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极端重要性。
6.关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
7.国之根本在民,正所谓民为邦本。
8.同时他还要求政府“量入制出”,使财政收入与开支保持相对平衡,节约其用,尽量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这也就是他“民为邦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9.尸佼认为民为邦本,他说:天子忘民则灭,诸侯忘民则亡。
10.中国古代“民为邦本”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政治思想里最有价值的部分。
读音:mín
[mín]
(1)(名)人民:~办|~变|~兵|吊~代罪|劳~伤财|全~皆兵。
(2)(名)某族的人:藏~|回~。
(3)(名)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农~|渔~|牧~。
(4)(名)民间:~歌|~谣。
(5)(名)非军人;非军事的:军~团结|拥政爱~。
读音:wéi,wèi
[wéi]
[ wéi ]1. 做,行,做事:为人。为时。为难。不为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为。认为。习以为常。
3. 变成:成为。
4. 是:十两为一斤。
5. 治理,处理:为政。
6. 被:为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为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为?
9. 姓。
[ wèi ]1. 替,给:为民请命。为虎作伥。为国捐躯。
2. 表目的:为了。为何。
3. 对,向:不足为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读音:bāng
[bāng]
(名)国:~国|~交。
读音:běn
[běn]
(1)(名)草木的茎或根
(2)(名)事物的根本、根源(跟‘末’相对):忘~|兵民是胜利之~。
(3)(名)(~儿)本钱;本金:下~儿|够~儿。
(4)(形)主要的;中心的:~部|~科。
(5)(名)本来;原来:~意|~想不去。
(6)(形)自己方面的:~厂|~校|~国。
(7)(形)现今的:~年|~月。
(8)(动)按照;根据:~着政策办事。
(9)(名)(~子、~儿)把成沓的纸装订在一起而成的东西:书~|户口~儿。
(10)(名)(~子、~儿)版本:刻~|抄~|稿~。
(11)(名)(~儿)演出的底本:话~|剧~。
(12)(名)封建时代指奏章:修~(拟奏章)。
(13)(名)(~儿)量词。ɑ)用于书籍簿册:五~书|两~儿帐。b)用于戏曲:头~《西游记》。c)用于一定长度的影片:五~书|两~儿帐。b)用于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