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调
【拼音】:pá shān diào
【简体】:爬山调
【繁体】:爬山調
网友释义爬山调,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的一种传统短调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爬山歌的产生时间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当时大量招集晋、冀、陕、豫等地的汉民。咸丰年间,连年的灾荒与战乱促使大批山西、陕西等地的汉民迁徙到大青山一带安家落户。移民们将各自家乡的民歌带到内蒙,通过长期的交流碰撞,最终形成了融合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民歌特点,吸收蒙古民族音乐元素形成的爬山调。它以质朴的汉语方言土语和蒙古长调的音乐元素为基础风格,创作过程具有集体性,属于口头传唱,所以它有变易性,流传当地且久唱不衰。2008年6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乌拉特前旗申报的爬山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辞典修订版一种山歌。大约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分为前山调、后山调。前山调因受蒙古长调影响,旋律显得辽阔悠长,后山调则较高亢奔放。前者一般流行于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一带;后者则流行于中部乌兰察布盟山区武川县一带。爬山调歌词多是即兴编作,常以笛子、扬琴、三弦、二胡等乐器伴奏,句子多呈上下句结构,用徵、商、宫、羽调式配合。
读音:pá
[pá]
(1)(动)昆虫、爬行动物等行动;人用手脚着地向前移动:~行。
(2)(动)抓着东西往上去;攀登:~竿|~蔓。
读音:shān
[shān]
(1)(名)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高~。
(2)(名)形状像山的东西:冰~。
(3)(名)蚕蔟:蚕上~了。
(4)(名)指山墙:房~。
(5)(名)姓。
读音:tiáo,diào
[diào]
[ tiáo ]1. 搭配均匀,配合适当:调和。调谐。风调雨顺。饮食失调。
2. 使搭配均匀,使协调:调配。调味。
3. 调停使和解(调解双方关系):调停。调处。
4. 调剂:以临万货,以调盈虚。
5. 调理使康复:调养。调摄。
6. 调教;训练:有膂力,善调鹰隼。
7. 挑逗;戏弄:调笑。调情。调戏。酒后相调。
[ diào ]1. 乐曲;乐谱:曲调。采菱调。
2. 乐曲定音的基调或音阶:C大调。五声调式。
3. 语音上的声调:调号。调类。
4. 说话的腔调:南腔北调。
5. 口气;论调:一副教训人的调。两人人的发言是一个调。
6. 人所蕴含或显露出来的风格、才情、气质:情调。格调。
7. 选调;提拨:从基层调选干部。
8. 调动:岗位调整。
9. 征集;征调:调有余补不足。
10. 调查:调研。内查外调。
11. 提取、调取(文件、档案等):调档。
12. 调换:调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