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义
【拼音】:jié yì
【注音】:ㄐ一ㄝˊ一ˋ
【结构】:节(上下结构)义(独体结构)
【简体】:节义
【繁体】:節義
词语解释1.亦作'节谊'。2.谓节操与义行。节义[jiéyì]⒈亦作“节谊”。⒉谓节操与义行。
引证解释⒈亦作“节谊”。谓节操与义行。引《管子·君臣上》:“是以上之人务德,而下之人守节义。”《后汉书·安帝纪》:“其赐人尤贫困、孤弱、单独穀,人三斛;贞妇有节义十斛。”李贤注:“节谓志操,义谓推让。”《新唐书·张建封传》:“帝又使左右以所持鞭赐之,曰:‘卿节谊岁寒弗渝,故用此为况。’”按,《旧唐书·张建封传》作“节义”。元李文蔚《圯桥进履》第三折:“论节义呵,我学那存忠孝施正礼行仁道治纲常伊尹扶汤。”清顾炎武《述古》诗:“孝武尊六经,其功冠百王,节义生人材,流风被东京。”
网络解释节义节义,汉语词语,亦作“节谊”。
网友释义节义,汉语词语,拼音jiéyì,亦作“节谊”,谓节操与义行。
汉语大词典亦作“节谊”。谓节操与义行。《管子·君臣上》:“是以上之人务德,而下之人守节义。”《后汉书·安帝纪》:“其赐人尤贫困、孤弱、单独谷,人三斛;贞妇有节义十斛。”李贤注:“节谓志操,义谓推让。”《新唐书·张建封传》:“帝又使左右以所持鞭赐之,曰:‘卿节谊岁寒弗渝,故用此为况。’”按,《旧唐书·张建封传》作“节义”。元李文蔚《圯桥进履》第三折:“论节义呵,我学那存忠孝施正礼行仁道治纲常伊尹扶汤。”清顾炎武《述古》诗:“孝武尊六经,其功冠百王,节义生人材,流风被东京。”
国语辞典操守与正义。节义[jiéyì]⒈操守与正义。引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辞典修订版操守与正义。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1.本章参议了元朝文人忠孝节义观新的时代特点。
2.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
3.那些布满了忠孝节义、离合悲欢的故事曾困惑了他。
4.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5.关公为什么在中国老百姓中有那么大的威望,因为关公是中国人忠孝节义的典范。
6.除因忠孝节义的德行,牺牲生命,死后为神的之外,假若是因细小的忿恨,或因犯罪的羞事被发觉即率尔轻生,究其所犯罪刑,并未至死刑的地步。
7.中国人的"忠孝节义"是不讲事理的,就象法令那样不讲人情,是一个僵硬的衡量标准。
8.可见,封建统治阶级标榜的"忠孝节义"实在是自相抵触的,蔡伯喈行孝的逆境正申明封建社会的所谓"孝"现实上是皇权绝对放置下"忠"的附属品,从而揭露了作者文化心理结构与现实的抵触。
9.外面的胡琴继续拉下去,可是胡琴诉说的是一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不与她相干了。
10.而大大都人,祖国旧君之思仍缭绕脑际,忠孝节义如如坐针毡,礼义廉耻似骨鲠喉,民族意识难以消弭。
读音:jié,jiē
[jié]
[ jié ]1.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节。节外生枝。
2.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节。两节车厢。
3. 段落,事项:节节(一段一段地,逐步)。节目。
4.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节气。节令。
5.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节日。
6. 礼度:礼节。
7.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节奏。节拍。节律。
8. 操守:节操。晚节。变节。高风亮节(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9. 省减,限制:节省。节制。开源节流。
10. 略去,简略:节选。节录。
11.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节。使节。
12. 姓。
[ jiē ]1. 〔节骨眼儿〕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读轻声)。
读音:yì
[yì]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3.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义。含义。释义。微言大义。
5. 指认为亲属的:义父。
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
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