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
【拼音】:zhǐ yào
【注音】:ㄓˇ一ㄠˋ
【词性】:连词。
【结构】:只(上下结构)要(上下结构)
【简体】:只要
【繁体】:只要
词语解释只要zhǐyào。(1)表示具有充分的条件,正句常用“就”、“也”、“都”、“便”相呼应,表明由这种条件产生的一种结果。只要[zhǐyào]⒈表示具有充分的条件,正句常用“就”、“也”、“都”、“便”相呼应,表明由这种条件产生的一种结果。例只要大家鼓足干劲,什么困难也能克服。英solongas;
基础解释(连)表示充足的条件关系(常与“就”“便”呼应):~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有可能,就要极力争取。
引证解释⒈连词。表示必要或充足条件。引《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只要当来圆佛果,不辞今日受艰辛。”《二刻拍案惊奇》卷十:“莫翁只要着落得停当,不争财物。”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一:“凡是总经理要办的事,假如别人办不到,只要找梅佐贤,没有一件不能完成的。”⒉直要;一味地要。引唐李商隐《歌舞》诗:“只要君流盼,君倾国自倾。”《西游记》第五三回:“唐僧才吃两盏儿粥汤,八戒就吃了十数碗,还只要添。”
网络解释只要只要:汉语词汇
综合释义连词。表示必要或充足条件。《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只要当来圆佛果,不辞今日受艰辛。”《二刻拍案惊奇》卷十:“莫翁只要着落得停当,不争财物。”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一:“凡是总经理要办的事,假如别人办不到,只要找梅佐贤,没有一件不能完成的。”直要;一味地要。唐李商隐《歌舞》诗:“只要君流盼,君倾国自倾。”《西游记》第五三回:“唐僧才吃两盏儿粥汤,八戒就吃了十数碗,还只要添。”
汉语大词典(1).连词。表示必要或充足条件。《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只要当来圆佛果,不辞今日受艰辛。”《二刻拍案惊奇》卷十:“莫翁只要着落得停当,不争财物。”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一:“凡是总经理要办的事,假如别人办不到,只要找梅佐贤,没有一件不能完成的。”(2).直要;一味地要。唐李商隐《歌舞》诗:“只要君流盼,君倾国自倾。”《西游记》第五三回:“唐僧才吃两盏儿粥汤,八戒就吃了十数碗,还只要添。”
国语辞典只须。用于连接句子,表示若具备足够条件即可,下文常有「就」、「都」、「便」等词相呼应,如:「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只要[zhǐyào]⒈只须。用于连接句子,表示若具备足够条件即可,下文常有「就」、「都」、「便」等词相呼应。例如:「只要努力,就会成功。」近只消英语ifonly,solongas德语sofern,solange,nurwenn(Konj)法语siseulement,aussilongtempsque
辞典简编版只须。 【造句】只要肯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英语suffice it to say thatwhenever there iswhenever possibleon conditionwherever possiblewherever conditions permitas long asso long as
法语ne désirer que、ne vouloir que、il suffit de、si seulement、si,à condition que、pourvu que、pour peu que、pour autant que、tant que、rien que、aussi longtemps que
其他释义1.连词。表示必要或充足条件。2.直要;一味地要。
1.只要大家努力,提前完成任务是可能的。
2.古人早就说过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大家有什么意见,只要提出来,就是对我的帮助。
3.只要他说出实话,我们还佛眼相看。
4.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对社会有贡献,就有出息。
5.俗话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6.青少年只要努力学习,都有美好的前程。
7.只要我真诚地对待别人,别人就会真诚地对待我。
8.只要你能自圆其说就行,不必那么标准。
9.人犯错误不要紧,只要知错即改就是好同志。
10.只要是合理的要求,妈妈总会满足我的。
读音:zhī,zhǐ
[zhǐ]
[ zhī ]1. 量词:一只鸡。
2. 单独的,极少的:只身。片纸只字。
[ zhǐ ]1. 仅仅,惟一:只是(①仅仅是;②表示强调限于某个情况或范围;③但是)。
2. 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只顾。只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读音:yào,yāo
[yào]
[ yào ]1. 索取:要账。要价。
2. 希望,想:要强。要好。
3. 请求:她要我给她读报。
4. 重大,值得重视的:重要。要人。要领。纲要。要言不烦。
5. 应该,必须:须要。
6. 将(jiāng):将要。快要。
7. 如果,倘若:要是。
8. 表选择:要么。要不。要不然。
[ yāo ]1. 求,有所倚仗而强求:要求。要挟。
2. 古同“腰”。
3. 古同“邀”,中途拦截。
4. 古同“邀”,约请。
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