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蛇惊
【拼音】:dǎ cǎo shé jīng
【注音】:ㄉㄚˇㄘㄠˇㄕㄜˊㄐ一ㄥ
【词性】:成语。
【简体】:打草蛇惊
【繁体】:打草蛇驚
词语解释打草蛇惊dǎcǎoshéjīng。(1)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作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
基础解释见/'打草惊蛇/',比喻行动不够机密、严谨,使对方有所警觉和准备。
引证解释⒈见“打草惊蛇”。
综合释义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同“打草惊蛇”。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亦不敢放手做事耳。◎宋·朱熹《答黄仁卿书》打草蛇惊[dǎcǎoshéjīng]见'打草惊蛇'。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卷二》:「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虵(蛇)惊。』」(源)打草蛇惊[dǎcǎoshéjīng]@@@@@《景德传灯录.卷一三.汝州首山省念禅师》:「问:『四众围绕,师说何法?』师曰:『打草蛇惊。』」
汉语大词典见“打草惊蛇”。《汉语大词典》:打草惊蛇(打草惊蛇) 拼音:dǎcǎojīngshé喻惩彼戒此。语本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里语证实·打草惊蛇》引《续常谈》作“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注云:“言汝诉主簿贪贿如打草,则我为蛇之被惊知戒矣。”后用以喻作事泄密而惊动对方。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谁更敢倒凤颠鸾,撩蜂剔蝎,打草惊蛇,坏了咱墙头上传情简帖。”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回:“老武赶紧告诉大家,事情要慢慢干,不要性急,走漏了风声,打草惊蛇,就会坏了大事。”亦作“打草蛇惊”。《景德传灯录·省念禅师》:“问:‘四众围观,师说何法?’师曰:‘打草蛇惊。’”宋朱熹《答黄仁卿书》:“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成语词典版01.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卷二》:「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虵(蛇)惊。』」(源)02.宋.朱熹〈答黄仁卿书〉:「所示劄子,语简意足,李仓必须留意;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惊蛇,亦不敢放手做事耳。」03.《景德传灯录.卷一三.汝州首山省念禅师》:「问:『四众围绕,师说何法?』师曰:『打草蛇惊。』」
出处《景德传灯录·省念禅师》:“问:‘四众围观,师说何法?’师曰:‘打草蛇惊’”
其他释义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同“打草惊蛇”。
近义词 打草惊蛇
1.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宋·朱熹《答黄仁卿书》
读音:dǎ,dá
[dǎ]
[ dǎ ]1. 击,敲,攻击:打击。殴打。打杀。
2. 放出,发出,注入,扎入:打炮。打雷。打信号。打电报。
3. 做,造:打首饰。打家具。
4. 拨动:打算盘。
5. 揭,破,凿开:打破。打井。
6. 举,提起:打灯笼。打起精神。
7. 涂抹,印,画:打蜡。打戳子。
8. 写出,开出:打证明。
9. 捆,扎:打包裹。
10. 合,结合:打伙。打成一片。
11. 获取,购取:打水。打鱼。
12. 除去:打消。打杈。
13. 定出,计算:打算。打腹稿。
14. 用,采用,使用:打比喻。
15. 玩,玩耍:打球。
16. 截,停,减,退:打住。打价儿。
17. 表示人体发出某种行为动作:打手势。
18. 进行某种活动,从事或担任某种工作:打交道。打短工。
19. 与某些动词结合,基本上保留原动词词义:打扫。打扰。
20. 自,从:打哪儿来?
[ dá ]1. 量词,指十二个:一打铅笔。
读音:cǎo
[cǎo]
(1)(名)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野~|青~。
(2)(名)指用作燃料、饲料等的稻、麦之类的茎和叶:稻~|干~。
(3)(名)〈口〉雌性的(多指家畜或家禽):~驴|~鸡。
(4)(形)草率;不细致:潦~|字写得很~。
(5)(名)文字书写形式的名称。ɑ)汉字形体的一种:~书。b)拼音字母的手写体:~书。b)拼音字母的手写体
(6)(名)草稿:起~|~案。
(7)(动)〈书〉起草:~拟。
读音:shé,yí
[shé]
[ shé ]1. 爬行动物,身体细长,体上有鳞,没有四肢。种类很多,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以蛙、鼠为食,大蛇亦吞食大的兽类:蛇蜕。蛇行。蛇蝎。蛇足(喻多余无用的事物)。画蛇添足。
[ yí ]1. 〔委(wěi )蛇〕见“委2”。
读音:jīng
[jīng]
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慌。吃~。
2.惊动:打草~蛇。
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