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政策
【拼音】:sān dà zhèng cè
【注音】:ㄙㄢㄉㄚˋㄓㄥˋㄘㄜˋ
词语解释指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三大政策[sāndàzhèngcè]⒈指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引证解释⒈指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引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章第五节:“这种三民主义即是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即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
网络解释三大政策三大政策,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1923年底召开中国国民党改组会议,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1月,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民族主义解释为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求得各民族平等;民权主义是建立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民生主义是以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为中心。这种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政治纲领基本相同,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汉语大词典指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章第五节:“这种三民主义即是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即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
其他释义1.指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1.农业保险是世界各国支持和稳定农业生产的三大政策性措施之一。
2.从1998始,作为我国三大政策性金融机构之一的国家开发银行,开启了由政策性银行向开发性银行的转变。
3.三大政策都是以赤字手段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目标,但实现的目标各有侧重,采取的方式和手段也有所不同。
4.只要运用得当,三大政策在各自的作用区域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5.廖仲恺竭诚拥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6.廖仲恺作为坚定的国民党左派人士,坚决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7.融资决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三大政策之一,一直是财务管理的重点。
8.“三大政策”概念的提出,发端于对戴季陶主义和西山会议派的批判。
9.统购统销三大政策变动,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10.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包括三大政策和八项制度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读音:sān
[sān]
(1)(量)数目;二加一后所得。
(2)(量)表示多数或多次:~番五次。
读音:dà,dài
[dà]
[ dà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2. 指大小的对比,比如: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
5. 年长,排行第一:老大。
6. 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
7. 时间更远:大前年。
8.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
[ dài ]1. 〔大夫〕医生(“夫”读轻声)。
2. 〔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
[ tài ]1. 古通“太”。
2. 古通“泰”。
读音:zhèng
[zhèng]
1. 治理国家事务:政治。政府。政党。政权。政纲。政策。政令。政绩。政见。政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政局。政变。参政。议政。
2.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政。邮政。民政。
3. 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家政。
4. 姓。
读音:cè
[cè]
(1)(名)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简~。
(2)(名)古代考试文件;多就政治和经济问题发问;应试者对答:对~|~问。
(3)(名)我国曾经用过的计算工具;跟‘筹’相似。参看‘筹’。
(4)(名)计谋;办法:上~|献~。
(5)(名)姓。
(6)(名)古代赶马用的棍子。
(7)(动)用策赶马:鞭~|~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