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拼音】:wáng chāng líng
【注音】:ㄨㄤˊㄔㄤㄌ一ㄥˊ
【结构】:王(独体结构)昌(上下结构)龄(左右结构)
【简体】:王昌龄
【繁体】:王昌齡
词语解释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⒈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年间进士。曾任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后因世乱还乡,被杀。诗作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气势豪迈。长于七绝,被称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闺怨》等。有《王昌龄集》。
辞典修订版人名。(公元690?~757?)字少伯,唐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开元进士,任校书郎,绪密而思清,然不护细行,晚年贬龙标尉,世乱还乡,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工诗,尤善七绝,多写边塞哀愁和闺中幽怨,气魄雄伟,手法细腻。
法语Wang Changling
其他释义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年间进士。曾任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后因世乱还乡,被杀。诗作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气势豪迈。长于七绝,被称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闺怨》等。有《王昌龄集》。
1.王昌龄的送别诗多方面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他的忧伤之情、真挚友情、高洁情操、归隐之情和诗人奋发向上的壮志。
2.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3.进入罗溪山区,王昌龄执意下马步行,当走到山坳上新修的凉亭歇息时,一轻山风吹来,使人顿觉心爽神怡。
4.因此,王昌龄的送别诗并非一般的应景之作,更非无病呻吟、舞文弄墨的文字游戏,而是诗人情感的坦诚流露、灵魂的真实写照。
5.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更是“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村口”的节奏,有趣的是王昌龄也是男的。
7.唐开元年间,诗人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相邀酒叙,恰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暗约以伶人所演唱各人诗篇定诗名高下,三人诗作都被唱到。
8.王昌龄倡导的是情景交融的理想化的诗歌,这样的交融也是唐代大部分诗歌的主要特点。
9.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和委婉含蓄的宫怨诗,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10.王昌龄称得上“意境”论的先驱者或奠基人。
读音:wáng,wàng
[wáng]
[ wáng ]1.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王国。王法。公子王孙。王朝(cháo)。
2.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王公。王侯。
3.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王。蜂王。王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
4. 大:王父(祖父)。王母(祖母)。
5. 姓。
[ wàng ]1. 古代指统治者谓以仁义取得天下:王天下。王此大邦。
读音:chāng
[chāng]
(1)(形)繁荣;兴旺:~明|蕃~|南~|武~|繁荣~盛。
(2)(形)姓。
读音:líng
[líng]
1.岁数:年~。学~。高~。
2.泛指年数:工~。党~。军~。舰~。炉~。
3.某些生物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如昆虫的幼虫第一次蜕皮前叫一龄虫,水稻长到七个叶叫七叶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