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腔
【拼音】:kūn qiāng
【繁体】:崑腔
【拼音】:kūn qiāng
辞典修订版流行于我国江浙一带的剧种。始于元代,最初是江苏崑山一带民间所流行的清唱腔调,故称为「崑山腔」。明嘉靖年间,魏良辅以崑山腔为基础,综合我国各地方腔调,揉合南北曲,以笛、管、笙、琵琶、锣鼓等为乐器,旋律婉转细致,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为集南北曲大成的时曲,是明代到清中叶以前我国主要的戏曲腔调。由于所唱的是曲牌,故称为「崑曲」;因以江南苏州崑山一带的语言演出,故也称为「崑剧」。
辞典简编版古代戏曲声腔之一。始于元代,最初是国内地区江苏崑山一带民间所流行的清唱腔调。明嘉靖年间,魏良辅以崑山腔为基础,融合其他地方腔调,以笛、管、笙、琵琶等为伴奏乐器,旋律婉转细腻,有水磨调之称。为明代到清中叶以前主要的戏曲腔调。 【造句】明人梁辰鱼所写的《浣纱记》,是第一个用崑腔写的剧本。
读音:kūn
[kūn]
崑(Kūnlún),山名,在新疆、西藏和青海。今作昆仑。
读音:qiāng
[qiāng]
(1)(名)(~儿)动物身体中空的部分:~肠|口~|鼻~|胸~|腹~|满~热血|炉~儿。
(2)(名)(~儿)话:开~|答~。
(3)(名)(~儿)乐曲的调子:高~|花~|昆~|唱~。
(4)(名)(~儿)说话的腔调:装~|拿~|南~北调|油~滑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