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骨疗毒
【拼音】:guā gǔ liáo dú
【注音】:ㄍㄨㄚㄍㄨˇㄌ一ㄠˊㄉㄨˊ
【简体】:刮骨疗毒
【繁体】:刮骨療毒
词语解释三国·蜀将关羽左臂为流矢所中,镞之毒入于骨,医者为其破臂刮骨去毒。事见《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后称为“刮骨疗毒”。刮骨疗毒[guāgǔliáodú]⒈三国·蜀将关羽左臂为流矢所中,镞之毒入于骨,医者为其破臂刮骨去毒。事见《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后称为“刮骨疗毒”。
基础解释刮骨疗毒,就是将深入骨头的毒液用刀刮除,达到治疗的目的。特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后来也用刮骨疗毒比喻意志坚强的人。也有意志坚强的意思。
引证解释⒈三国蜀将关羽左臂为流矢所中,镞之毒入于骨,医者为其破臂刮骨去毒。事见《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后称为“刮骨疗毒”。参见“刮骨”。引《三国演义》第七五回回目:“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水浒传》第一一〇回:“正説《三国志》,説到《关云长》刮骨疗毒。”
综合释义三国蜀将关羽左臂为流矢所中,镞之毒入于骨,医者为其破臂刮骨去毒。事见《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后称为“刮骨疗毒”。《三国演义》第七五回回目:“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水浒传》第一一○回:“正説《三国志》,説到《关云长》刮骨疗毒。”参见“刮骨”。
国语辞典三国时蜀将关羽的左臂尝为流矢所伤,毒入于骨,医乃为其刮骨去毒。羽仍与诸将饮食相对,虽血流如注,羽仍开怀饮食,谈笑自若。典出《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关羽传》。刮骨疗毒[guāgǔliáodú]⒈三国时蜀将关羽的左臂尝为流矢所伤,毒入于骨,医乃为其刮骨去毒。羽仍与诸将饮食相对,虽血流如注,羽仍开怀饮食,谈笑自若。典出《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关羽传》。
其他释义1.三国蜀将关羽左臂为流矢所中,镞之毒入于骨,医者为其破臂刮骨去毒。事见《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后称为'刮骨疗毒'。
近义词 刮骨去毒
1.为越来越重的医疗负担哀叹!不知谁人能为这医疗乱象刮骨疗毒?
2.回落,十年高速增长过后,有一批企业开始寻求主动转型,向新的领域进军,虽然转型初期的阵痛足为切肤,某种程度上甚至是要有刮骨疗毒的毅力才能抵抗得住。
3.对于岌岌可危的大面积空鼓和脱落,仅靠粘合已经于事无补了,必须有"刮骨疗毒"的气概和"壮士断腕"的决心。
4.回想当时植魄入海绵的决断,高衙内不禁佩服自己那份空古绝今魄力,自觉比之刮骨疗毒的关云长来,也不遑多让,一古一今,遥相呼应。
5.有关羽刮骨疗毒,今有我刮疮疗毒,区别的是帮关羽搞的是华佗,帮我搞的是庸医。
6.改革者需要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毅力,大胆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
7.暗恋成了一种习惯,卑微已经根植在了骨子里,刮骨疗毒都抹不干净。八月长安
8.我终于体会到关羽“刮骨疗毒”需要多大的勇气了。
9.身为书记监督失职,我的责任重,今日里痛反思,心潮难平,观史书叹兴亡,民心是天命,反贪腐哪怕是,刮骨疗毒义在必行。
10.公安厅厅长李春生在会议上要求,要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决心,采取超常规措施向“黄流”宣战,坚决遏制涉黄问题的蔓延。
读音:guā
[guā]
(1)(动)用刀等贴着物体的表面移动;把物体表面上的某些东西去掉或取下来:~胡子|~锅|~垢磨光。
(2)(动)在物体表面上涂抹(多用于糨糊一类稠东西):~糨子。
(3)(动)搜刮(财物)。
(4)(动)吹:又~起风来了|什么风把你~来了?
读音:gǔ,gū
[gǔ]
[ gǔ ]1. 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
2. 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
3. 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
4. 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
[ gū ]1. 〔骨朵儿(duor )〕尚未开放的花朵。
2. 〔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读音:liáo
[liáo]
(动)医治:医~|治~|诊~|电~|~养。
读音:dú,dài
[dú]
[ dú ]1. 有害的性质或有害的东西:毒气。毒性。毒饵。毒药。毒蛇。吸毒。贩毒。
2. 害,伤害:毒害。毒化。毒杀。莫予毒也(没有谁能危害我,即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3. 凶狠,猛烈:毒辣。毒计。毒刑。狠毒。恶毒。
4. 恨,以为苦:令人愤毒。
[ dài ]1. 古同“玳”,玳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