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军
【拼音】:biān jūn
【注音】:ㄅ一ㄢㄐㄨㄣ
【结构】:边(半包围结构)军(上下结构)
【繁体】:邊軍
词语解释守边之军,边防部队。边军[biānjūn]⒈守边之军,边防部队。
引证解释⒈守边之军,边防部队。引唐韩愈《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吾以为边军皆不知耕作,开口望哺。”元姚燧《南京路总管张公墓志铭》:“言归闻之上,幸止边军无岁入。”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一:“工匠处斩,家口发充边军。”清顾炎武《感事》诗:“边军严不发,驛使去空还。”
网络解释边军(1.军种名)'边军'一词本义指中国历史上的中原古代封建王朝的国家或地区交界处戍卫边境的军队,屯居在东西南北四方边境,是从各个地方调上来的精锐部队,担任边防的军队主力,也是各王朝最精锐的野战部队。常年与各方少数民族大战,且训练有素。
综合释义守边之军,边防部队。唐韩愈《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吾以为边军皆不知耕作,开口望哺。”元姚燧《南京路总管张公墓志铭》:“言归闻之上,幸止边军无岁入。”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一:“工匠处斩,家口发充边军。”清顾炎武《感事》诗:“边军严不发,驛使去空还。”
汉语大词典守边之军,边防部队。唐韩愈《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吾以为边军皆不知耕作,开口望哺。”元姚燧《南京路总管张公墓志铭》:“言归闻之上,幸止边军无岁入。”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一:“工匠处斩,家口发充边军。”清顾炎武《感事》诗:“边军严不发,驿使去空还。”
其他释义1.守边之军,边防部队。
1.我五原郡地处抗击外族第一线,张辽兄弟武艺过人,机智沉稳,我五原郡西靠匈奴外族北对大草原鲜卑,在五原边军有大把立功机会。
2.若边塞预警,则必先整肃边军,查核军备,充实军饷,整军备战,修缮塞防!
3.岳校尉,你也算虎扑营的老边军,难道不知秋高马肥时节,契丹游骑连天蔽地而来,秋掠边地,渡河硬探敌营,只怕是有去无回。
4.但自从魏忠贤倒台死去后,这粮饷的发放又变成了老样子了,这边军都四五个月,没有发粮发饷了,这也造成了近几个月内,大明边镇不断的兵变闹饷。
5.火器的应用使边军战斗力有所提高,守御能力增强,但火器应用并没有改变明王朝北部边防被动的局面。
6.李家师爷扼腕长叹道,老爷当初的教头文书差矣,戚爷爷列阵边镇,晒日头的法子就让边军胆寒;赵家小猴子打乱团头跟脚,各家咋能在一致对付呢。
7.后来,在部队领导的关心下,王文婷坐火车、换汽车,辗转数千公里赶到吉木乃边防站,亲身体验戍边军人的酸甜苦辣,也真正走进了白丙伦的情感世界……
8.“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古老的戍边军人曾在烽火台上艰难地构筑着国家的边关。
9.顾兄弟,这种弓根本不是民间的,多半是出自边军,这三个寨主说不定就是从边关逃出来的,跑到这里啸聚山林,当起了山大王。
10.当然不是,我可没有那种闲情逸致!是因为我总觉得这个渡边军医鬼鬼祟祟的,于是想找他谈谈,看能不能找出一些线索来。
读音:biān,bian
[biān]
[ biān ](1)指两国或两地区的交界处或近交界处。
【组词】:边境、边界、垦边
(2)两旁。
【组词】:河边、路边、岸边
(3)指一个平面的周围或际限。
【组词】:桌边、天边、边缘
(4)方向。
【组词】:左边、前边、外边
(5)物体或衣裙边缘的装饰。
【组词】:滚边、镶边、花边
(6)头绪。
【组词】:说了半天,还摸不着边。
(7)几何学中夹成角或构成多角形的线段。
【组词】:等边三角形
(8)一面。加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同时进行的副词。常用「边……边……」的语式表达 。
【组词】:边做边学、边走边吃
(9)量词。计算物体边侧的单位。
【组词】:三边形、五边形
(10)姓。
[ bian ]方位词后缀:前~。里~。东~。左~。~儿。
读音:jūn
[jūn]
(1)(名)军队:我~|陆~|八路~|解放~| 参~|裁~|生产大~|劳动后备~。
(2)(量)军队的编制单位;一军辖若干师:第一~|敌人的兵力估计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