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
【拼音】:fó dì zǐ
【注音】:ㄈㄛˊㄉ一ˋㄗˇ
【结构】:佛(左右结构)弟(独体结构)子(独体结构)
【简体】:佛弟子
【繁体】:佛弟子
词语解释皈依佛门的信徒的通称。佛弟子[fódìzǐ]⒈皈依佛门的信徒的通称。
基础解释皈依佛门的信徒的通称。
引证解释⒈皈依佛门的信徒的通称。引南朝梁武帝《断酒肉文》之一:“今佛弟子,酣酒嗜肉,不畏罪因,不畏苦果,即是不信因,不信果,与无施无报者復何以异?”范文澜《唐代佛教·引言》:“释迦本人曾劝导一个掏粪人(社会地位最低的人)出家,与其他人同为佛弟子。”
网络解释佛弟子皈依佛门的信徒的通称。
综合释义皈依佛门的信徒的通称。南朝梁武帝《断酒肉文》之一:“今佛弟子,酣酒嗜肉,不畏罪因,不畏苦果,即是不信因,不信果,与无施无报者復何以异?”范文澜《唐代佛教·引言》:“释迦本人曾劝导一个掏粪人(社会地位最低的人)出家,与其他人同为佛弟子。”皈依三宝之七众,皆称佛弟子。梁武帝〈断酒肉文〉:「今佛弟子酣酒嗜肉,不畏罪因,不畏苦果。」
网友释义皈依佛门的信徒的通称。《佛说分别经》开示事佛的三种分别:佛言。事佛有三辈。一辈者为魔弟子事佛。二辈为天人事佛。三辈为佛弟子事佛。
汉语大词典皈依佛门的信徒的通称。南朝梁武帝《断酒肉文》之一:“今佛弟子,酣酒嗜肉,不畏罪因,不畏苦果,即是不信因,不信果,与无施无报者复何以异?”范文澜《唐代佛教·引言》:“释迦本人曾劝导一个掏粪人(社会地位最低的人)出家,与其他人同为佛弟子。”
其他解释皈依三宝之七众,皆称佛弟子。梁武帝〈断酒肉文〉:「今佛弟子酣酒嗜肉,不畏罪因,不畏苦果。」
其他释义1.皈依佛门的信徒的通称。
1.莲花生在被人遗弃的废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悦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生在爱欲强烈的人群中,而能散发著智慧的光芒。
2.皈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或称佛弟子。
3.关羽当下心生惭愧,而向智者大师求授三皈五戒,成为正式的佛弟子,并且誓愿作为佛教的护法。
4.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
5.佛祖为佛弟子定的各种戒律只是为了让弟子到达彼岸,并不应成为僵死的教条,应当得鱼忘筌。
6.跟着无常的现象走,你就是渴爱的弟子,而非佛弟子。
7.“戒杀护生”是佛教生命观的重要体现,佛教要求佛弟子做到“五戒”,第一戒就是不杀生。
8.x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五蕴、四禅等,五人听后当即皈依了佛陀,成为最初的佛弟子。
9.皈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或称佛弟子。(https://www.chazidian.com/zj-116823/造句网)
10.x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五蕴、四禅等,五人听后当即皈依了佛陀,成为最初的佛弟子。【查字典www.chazidian.com/zj-116823/造句】
读音:fó,fú
[fó]
[ fó ]1. 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佛爷。佛像。借花献佛。
2. 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佛家。佛寺。佛老。佛经。佛龛。佛事(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
[ fú ]1. 〔仿佛〕见“仿”。
2. 古同“拂”,违背,违反。
读音:dì
[dì]
读音:z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3.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4.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
)。棋子儿。6.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7.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