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行
【拼音】:zhuān xíng
【注音】:ㄓㄨㄢㄒ一ㄥˊ
【结构】:专(独体结构)行(左右结构)
【繁体】:專行
词语解释独断独行。佛教语。谓摒弃其余﹐专崇一法。独特的德行。专行[zhuānxíng]⒈独断独行。⒉佛教语。谓摒弃其余,专崇一法。⒊独特的德行。
基础解释独断独行。佛教语。谓摒弃其余﹐专崇一法。独特的德行。
引证解释⒈独断独行。引《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杜预注:“欲专其所行而不得。”《淮南子·主术训》:“其立君也,所以剬有司使无专行。”《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公子翬兵权在手,伐郑伐宋,专行无忌。”⒉佛教语。谓摒弃其余,专崇一法。引《教行信证·六本》:“专行者,专修一善,故曰专行。”⒊独特的德行。引宋叶适《奉议郎郑公墓志铭》:“幼孤,母林氏有专行,切切课君从三兄学。”
网络解释专行专行,指独断独行。
综合释义独断独行。《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杜预注:“欲专其所行而不得。”《淮南子·主术训》:“其立君也,所以剬有司使无专行。”《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公子翬兵权在手,伐郑伐宋,专行无忌。”佛教语。谓摒弃其余,专崇一法。《教行信证·六本》:“专行者,专修一善,故曰专行。”独特的德行。宋叶适《奉议郎郑公墓志铭》:“幼孤,母林氏有专行,切切课君从三兄学。”
汉语大词典(1).独断独行。《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杜预注:“欲专其所行而不得。”《淮南子·主术训》:“其立君也,所以剬有司使无专行。”《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公子翚兵权在手,伐郑伐宋,专行无忌。”(2).佛教语。谓摒弃其余,专崇一法。《教行信证·六本》:“专行者,专修一善,故曰专行。”(3).独特的德行。宋叶适《奉议郎郑公墓志铭》:“幼孤,母林氏有专行,切切课君从三兄学。”
其他释义1.独断独行。2.佛教语。谓摒弃其余﹐专崇一法。3.独特的德行。
近义词 横行
1.他一贯独断专行,作风霸道。
2.既然“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了,那就自然会滋生独断专行的工作作风,拥有了这种工作作风,贪官就会变得格外的强横霸道,容不得别人的半点不同意见。
3.晚生更知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宰相若要做一个独断专行的权臣,自当取了苏某的脑袋警醒后人;若宰相要做一个中兴之臣,难道就不该有一点海纳百川的雅量?
4.在年轻气盛的贝勒载涛主持下,军谘府独断专行,各省新军统制及参谋处上层军官的任命权全部抓到了自己手中。
5.贪包括贪得无厌,好大喜功,骄奢淫佚;愎包括刚愎自用,不纳谏言,独断专行。
6.投资决策时,既要集思广益,又要独断专行。
7.有不少观察家认为,最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中国兵连祸结、国势日衰,全要归咎于蒋介石的独断专行。
8.值得注意的是,甚至有的英主也看到皇帝独断专行的危害。
9.他这样独断专行,会损害自己的威信。
10.将军做事独断专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读音:zhuān
[zhuān]
(1)(形)集中在一件事上的;专一;专门:~案|~差|~场|~车|~程|~机|~集|~刊|~科|~款|~栏|~区|~人|~史|~题|~页|~员|~责|~职。
(2)(动)独自掌握和占有:~利|~卖|~权|~制|~著|~座。
(3)姓。
读音:háng,xíng
[xíng]
[ háng ]1.行列:双~|杨柳成~。
2.排行:您~几?
3.行业:内~|同~|在~|懂~。
4.某些营业机构:商~|银~|车~。
5.用于成行的东西:一~字|几~树|两~眼泪。
[ xíng ]1.行为举止:品~|操~|德~。
2.走、走路:直~|前~|寸步难~。
3.前往:南~|与子偕~。
4.流动、流通:发~|运~|风~一时。
5.做、从事、实施:~医|~善|实~。
6.可以:只要尽力去做就~了。
7.能干、能力强:你真~。
8.行书的简称:~草|~楷|真~。
9.不久、将要:~将就木。
10.一种乐府和古诗的体裁:〈短歌行〉|〈琵琶行〉。
11.量词,计算酌酒奉客的单位:宾主百拜,而酒三行。(汉.扬雄《法言.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