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通四辟
【拼音】:liù tōng sì pì
【注音】:ㄌ一ㄡˋㄊㄨㄥㄙˋㄆ一ˋ
【词性】:成语。
【简体】:六通四辟
【繁体】:六通四辟
词语解释谓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六通四辟[liùtōngsìpì]⒈谓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
引证解释⒈谓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引《庄子·天道》:“明於天,通於圣,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成玄英疏:“六通,谓四方上下也;四辟,谓春夏秋冬也。”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序》:“大小精粗,六通四辟,无乎不在。”
国语辞典顺应天时,任物性自然。《庄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后比喻四面八方无不通达。也作「六通四达」。六通四辟[liùtōngsìpì]⒈顺应天时,任物性自然。后比喻四面八方无不通达。也作「六通四达」。引《庄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成语解释六通四辟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顺应天时,任物性自然。庄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后比喻四面八方无不通达。或作「六通四达」。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其他释义指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
1.这个冤狱,恐怕要六通四辟才能昭雪了。
读音:liù
[liù]
1. 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六书(古时分析汉字形、音、义而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法)。六甲。六艺(a.古时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b.六经)。六欲(佛教名词,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泛指人的各种欲望)。六合(“东”、“南”、“西”、“北”、“上”、“下”,用以指天地和宇宙)。六亲(较早是指“父”、“母”、“妻”、“子”、“兄”、“弟”;泛指所有亲属)。六经(六种儒家经典,即《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畜(六种家畜,指“猪”、“牛”、“羊”、“马”、“鸡”、“狗”)。六朝(
)(“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后又泛称“南北朝”)。六腑(中医指“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言诗。六弦琴。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5”。
读音:tōng,tòng
[tōng]
[ tōng ]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的。山洞快要打~了。这个主意行得~。
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炉子。
3.有路达到:四~八达。火车直~北京。
4.连接;相来往:沟~。串~。私~。~商。互~有无。
5.传达;使知道:~知。~报。~个电话。
6.了解;懂得:~晓。精~业务。粗~文墨。不~人情。他~三国文字。
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万事~。
8.通顺:文章写得不~。
9.普通;一般:~常。~病。~例。~称。
10.姓。
[ tòng ]用于动作:打了三~鼓。挨了一~儿说。
读音:sì
[sì]
(1)数目;三加一后所得。(名)
(2)数目:~个|~位。
(3)姓。
(4)我国民族音乐上的一级。
读音:bì,pī,pì
[pì]
[ bì ]1.君主:复~。
2.姓。
3.排除:~邪。
4.同“避”。
5.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举(征召和荐举)。
[ pì ]1.透彻:精~。透~。
2.驳斥或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谣。~邪说。
3.法律;法:大~(古代指死刑)。
[ pī ][辟头](pī tóu)同“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