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式艺术
【拼音】:luó mǎ
词语解释欧洲9至12世纪流行的一种以建筑为主体的艺术形式。建筑多为教堂和修道院,以厚重坚实的墙壁、高大雄伟的塔楼和半圆形拱穹结构为主要特征。著名的建筑有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法国的普瓦提埃大教堂、德国的沃姆斯大教堂等。出现在教堂外部墙壁上的雕刻多取材于《圣经》故事,并以非写实性和框架法为特点。⒈欧洲9至12世纪流行的一种以建筑为主体的艺术形式。建筑多为教堂和修道院,以厚重坚实的墙壁、高大雄伟的塔楼和半圆形拱穹结构为主要特征。著名的建筑有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法国的普瓦提埃大教堂、德国的沃姆斯大教堂等。出现在教堂外部墙壁上的雕刻多取材于《圣经》故事,并以非写实性和框架法为特点。
网友释义罗马式艺术即公元七、八世纪以后,在西欧兴起的艺术。罗马式艺术在十一世纪成熟,十二世纪达到巅峰,可说是当时「泛欧洲」的艺术潮流,其影响力延续至十三世纪。罗马式艺术的风格主要表现在教堂的建筑,以及装饰教堂的雕刻作品。透过中世纪修道院的组织,创造出新的教堂建筑型式,从而激发了新的建筑技术与艺术风格。
读音:luó
[luó]
1. 捕鸟的网:罗网。
2. 张网捕捉:罗掘(用网捕麻雀,挖掘老鼠洞找粮食。喻用尽办法筹措款项)。门可罗雀(形容门庭冷落)。
3. 搜集,招致,包括:罗捕。罗致(招请人才)。网罗。包罗。罗织罪名(虚构罪名,陷害无辜)。
4. 散布:罗列。
5. 过滤流质或筛细粉末用的器具:绢罗。
6. 用罗筛东西:罗面。
7. 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罗绮。罗扇。
8. 量词,用于商业,一罗合十二打。
9. 同“脶”。
10. 姓。
读音:mǎ
[mǎ]
(1)(名)哺乳动物;颈部有鬃;四肢强健;善跑;是重要的力畜之一;皮可制革。
(2)(形)大:~蜂|~勺。
(3)(Mǎ)姓。
读音:shì
[]
(1)(名)样式:新~|西~。
(2)(名)格式:程~|法~。
(3)(名)仪式;典礼:开幕~|毕业~。
(4)(名)自然科学中表明某种规律的一组符号:分子~|方程~。
(5)(名)一种语法范畴;表示说话者对所说事情的方式。如叙述式、命令式、条件式。
读音:yì
[]
(1)(动)种植。
(2)(名)技能;技术:工~|手~|园~|~高人胆大。
(3)(名)艺术:文~|曲~|~人。
(4)〈书〉(名)准则;限度:贪贿有~。
读音:shù,zhú
[]
[ shù ]1. 技艺:技术。艺术。武术。学术。不学无术。
2. 方法:战术。权术。心术。
3. 古代城市中的道路。
[ shú ]1. 古同“秫”,黏高梁。
[ zhú ]1. 〔白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可入药。
2. 〔苍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可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