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夜
【拼音】:bǐng yè
【注音】:ㄅ一ㄥˇ一ㄝˋ
【结构】:丙(独体结构)夜(上下结构)
【简体】:丙夜
【繁体】:丙夜
词语解释丙夜bǐngyè。(1)三更或半夜的时候。丙夜[bǐngyè]⒈三更或半夜的时候。英midnight;
基础解释三更或半夜的时候
引证解释⒈三更时候,为晚上十一时至翌日凌晨一时。引《南史·梁纪中》:“祀南郊……先是一日丙夜,南郊令解涤之等到郊所履行,忽闻异香三随风至。”宋陆游《书雨》诗:“仲冬候始寒,丙夜天正黑。”清昭槤《啸亭续录·鲍双五侍郎》:“余邸既遭回禄,公每劝宜急修葺,以存国体,至丙夜修书,洋洋数千语以责之。”
网络解释丙夜丙夜
解释三更时分。
综合释义三更时候,为晚上十一时至翌日凌晨一时。《南史·梁纪中》:“祀南郊……先是一日丙夜,南郊令解涤之等到郊所履行,忽闻异香三随风至。”宋陆游《书雨》诗:“仲冬候始寒,丙夜天正黑。”清昭槤《啸亭续录·鲍双五侍郎》:“余邸既遭回禄,公每劝宜急修葺,以存国体,至丙夜修书,洋洋数千语以责之。”丙夜[bǐngyè]半夜子时。即午夜十一时、十二时。《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序》:「太宗尝曰:『朕思天下事,丙夜不安枕。』」清.李渔〈秦淮健儿传〉:「民家有犊,丙夜往盗之。」
汉语大词典三更时候,为晚上十一时至翌日凌晨一时。《南史·梁纪中》:“祀南郊……先是一日丙夜,南郊令解涤之等到郊所履行,忽闻异香三随风至。”宋陆游《书雨》诗:“仲冬候始寒,丙夜天正黑。”清昭梿《啸亭续录·鲍双五侍郎》:“余邸既遭回禄,公每劝宜急修葺,以存国体,至丙夜修书,洋洋数千语以责之。”
国语辞典半夜子时。即午夜十一时、十二时。丙夜[bǐngyè]⒈半夜子时。即午夜十一时、十二时。引《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序》:「太宗尝曰:『朕思天下事,丙夜不安枕。』」清·李渔〈秦淮健儿传〉:「民家有犊,丙夜往盗之。」
辞典修订版半夜子时。即午夜十一时、十二时。《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序》:「太宗尝曰:『朕思天下事,丙夜不安枕。』」清.李渔〈秦淮健儿传〉:「民家有犊,丙夜往盗之。」
其他解释三更时也。《南史·梁武帝纪》:「春正月,祀南郊,大赦,赐孝悌力田爵一级。先是一日丙夜,南郊令解涤之。等到郊所履行。」;《唐书·循吏传序》:「丙夜,不安枕。」
出处《颜氏家训·书证》:“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夫人手绩以供两尊人,尽斥奁具以佐公(袁可立)于学。丙夜机杼,轧轧与伊吾声相和。”
其他释义1.三更时候,为晩上十一时至翌日凌晨一时。
1.时仲春丙夜,天文焕烂,张宿昭然在上,而隐者适姓张,予于是生焉。
读音:bǐng
[bǐng]
(名)天干的第三位。参看〔干支〕。
读音:yè
[yè]
(1)(名)从天黑到天亮的一段时间(跟‘日’或‘昼’相对):~晚|白天黑~|三天三~。
(2)(名)〈方〉指天黑;入夜:天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