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伐口诛
【拼音】:bǐ fá kǒu zhū
【注音】:ㄅ一ˇㄈㄚˊㄎㄡˇㄓㄨ
【词性】:成语。
【繁体】:筆伐口誅
词语解释书面和口头宣布罪状﹐进行声讨。笔伐口诛[bǐfákǒuzhū]⒈书面和口头宣布罪状,进行声讨。
引证解释⒈书面和口头宣布罪状,进行声讨。参见“口诛笔伐”。引清忧患馀生《<官场现形记>序》:“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鉞,笔伐口诛,大声疾呼,卒伸大义于天下,使若辈凛乎不敢犯清议。”⒈书面和口头宣布罪状,进行声讨。参见“口诛笔伐”。引清忧患馀生《<官场现形记>序》:“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鉞,笔伐口诛,大声疾呼,卒伸大义于天下,使若辈凛乎不敢犯清议。”成语解释笔伐口诛
综合释义伐:声讨,攻打;诛:痛斥,责罚。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钺,~,大声疾呼。◎清·忧患余生《官场现形记序》
汉语大词典书面和口头宣布罪状,进行声讨。清忧患馀生《〈官场现形记〉序》:“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钺,笔伐口诛,大声疾呼,卒伸大义于天下,使若辈凛乎不敢犯清议。”参见“口诛笔伐”。
出处清·忧患余生《序》:“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钺,笔伐口诛,大声疾呼。”
其他释义伐:声讨,攻打;诛:痛斥,责罚。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近义词 口诛笔伐
1.虽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照片中反映的也是客观事实,但这些官员仅因一张照片便招致网友的笔伐口诛,却多少显得有些无辜了。
2.他早就写好了揭露王真的帖子,趁此王真被文人笔伐口诛的良机,一定可以大赚一笔钱,然后买下香香和藏娇的一幢宅子。
3.后来又被曝出九一八当夜的不抵抗命令,就是时任东北军参谋长的荣臻下达的,荣臻顿时成了国民笔伐口诛的对象,饱受各方诟病不已。(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zj-23850/)
4.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钺,笔伐口诛,大声疾呼。◎清·忧患余生《官场现形记序》
读音:bǐ
[bǐ]
(1)(名)写字画图的用具
(2)(名)(写字、画画、作文的)笔法:伏~|败~。
(3)(动)用笔写出:代~。
(4)(名)笔画:“大”字有三~。
(5)量词。ɑ)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一~钱|三~账。b)用于书画艺术:一~钱|三~账。b)用于书画艺术
读音:fá
[fá]
(1)(动)砍:~树。
(2)(动)攻打:讨~。
读音:kǒu
[kǒu]
(1)(名)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俗称嘴。
(2)(名)(~儿)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儿|碗~儿。
(3)(名)(~儿)出入通过的地方:出~|入~|门~儿|胡同~儿。
(4)(名)长城的关口;多用做地名;也泛指这些关口:~外|喜峰~|西~羊皮。
(5)(名)(~儿)破裂的地方;大的豁口:伤~|衣服撕了个~儿。
(6)(名)刀、剑、剪刀的刃:刀卷~了。
(7)(名)驴马等的年龄:六岁~|这匹马~还年轻。
(8)(量)表示人或动物的量:一家五~人|三~猪|一~钢刀。
读音:zhū
[zhū]
(1)(动)〈书〉杀(有罪的人):~戮|伏~|罪不容~。
(2)(动)〈书〉谴责处罚:口~笔伐|天~地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