殃民
【拼音】:yāng mín
【注音】:一ㄤㄇ一ㄣˊ
【结构】:殃(左右结构)民(独体结构)
【简体】:殃民
【繁体】:殃民
词语解释使百姓受祸害。殃民[yāngmín]⒈使百姓受祸害。
引证解释⒈使百姓受祸害。引《孟子·告子下》:“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尧舜之世。”清李渔《奈何天·狡脱》:“都是那贪官惹祸自殃民,致使这崑冈失火难留玉。”清龙启瑞《致曾涤笙侍郎书》:“立见其僨事,而不肯得罪於同官;即使其殃民,而不肯曲从夫清议。”
网络解释殃民殃民是一个汉语词语,
综合释义使百姓受祸害。《孟子·告子下》:“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尧舜之世。”清李渔《奈何天·狡脱》:“都是那贪官惹祸自殃民,致使这崑冈失火难留玉。”清龙启瑞《致曾涤笙侍郎书》:“立见其僨事,而不肯得罪於同官;即使其殃民,而不肯曲从夫清议。”殃民[yāngmín]使人民遭受祸害。如:「祸国殃民」。
汉语大词典使百姓受祸害。《孟子·告子下》:“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清李渔《奈何天·狡脱》:“都是那贪官惹祸自殃民,致使这昆冈失火难留玉。”清龙启瑞《致曾涤笙侍郎书》:“立见其偾事,而不肯得罪于同官;即使其殃民,而不肯曲从夫清议。”
国语辞典使人民遭受祸害,如:「祸国殃民」。《孟子.告子下》:「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清.曾国藩〈王翰城刺史五十寿序〉:「福民,则我实福之也;殃民,则我实殃之也。」殃民[yāngmín]⒈使人民遭受祸害。。引《孟子·告子下》:「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清·曾国藩〈王翰城刺史五十寿序〉:「福民,则我实福之也;殃民,则我实殃之也。」例如:「祸国殃民」
辞典修订版使人民遭受祸害,如:「祸国殃民」。
其他释义1.使百姓受祸害。
1.瘦得妖媚,胖得丰腴,几乎都是一个个祸国殃民的角色,年纪都在二八与三九之间,真是国色天香,倾城倾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如花似玉,花容月貌,美若天仙,艳如桃李。
2.老百姓身边的小官腐败才是祸国殃民的腐败。
3.言则必果踏实办事,为国为民赤胆忠心;言而无信浮而不实,害人害已祸国殃民。
4.一班蠹国殃民者作威作福,心目中何曾有一点国民在眼睛里。
5.因为权力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行使权力,则能富国兴邦、造福百姓;权力遭到滥用,则会祸国殃民、害人害己。
6.有拉帮结寨的匪贼…有卖主求荣的国贼…有祸国殃民的奸贼。
7.江轩看着女人凄美的睡容,怜惜的将女人往怀里搂了搂,虽然女人有着祸国殃民的容颜,以及全身火爆性感的身材,但是江轩奇迹般的只是想搂着女人安静的入睡。
8.在“娱乐至死”的“高兴”里,有人成了只剩骨架的鬼、脑浆迸裂的鬼、祸国殃民、万众痛骂的缺德鬼。
9.封建社会的闭关自守,必然会祸国殃民。
10.这种名为“改革”实则倒退的不良风气如果漫延下去,势必断送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前途,害国殃民。
读音:yāng
[yāng]
(1)(名)祸害:遭~|灾~。
(2)(动)使受祸害:祸国~民。
读音:mín
[mín]
(1)(名)人民:~办|~变|~兵|吊~代罪|劳~伤财|全~皆兵。
(2)(名)某族的人:藏~|回~。
(3)(名)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农~|渔~|牧~。
(4)(名)民间:~歌|~谣。
(5)(名)非军人;非军事的:军~团结|拥政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