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葬
【拼音】:ān zàng
【注音】:ㄢㄗㄤˋ
【词性】:动词。
【结构】:安(上下结构)葬(上中下结构)
【简体】:安葬
【繁体】:安葬
词语解释安葬ānzàng。(1)埋葬(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安葬[ānzàng]⒈埋葬(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英bury;inter;
基础解释(动)埋葬(含庄重色彩)。
引证解释⒈埋葬。引《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秋末既能安葬了,春间暂请赴京都。”明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待我一霎时叫家僮讨棺木来,把老安人殯敛了,选个吉日,送在南山安葬去。”《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我早把他厝在我家坟园,专等寻着你母女的下落,择地安葬。”巴金《砂丁》三:“他要真死了,我就把赢来的钱买副木板安葬他。”
网络解释安葬安葬ānzàng[bury;inter]埋葬(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带有敬重的感情色彩)。意为人死后埋葬及葬骨骸等仪式。
综合释义埋葬。《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秋末既能安葬了,春间暂请赴京都。”明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待我一霎时叫家僮讨棺木来,把老安人殯敛了,选个吉日,送在南山安葬去。”《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我早把他厝在我家坟园,专等寻着你母女的下落,择地安葬。”巴金《砂丁》三:“他要真死了,我就把赢来的钱买副木板安葬他。”
网友释义安葬ānzàng[bury;inter]埋葬(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带有敬重的感情色彩)。意为人死后埋葬及葬骨骸等仪式。
汉语大词典埋葬。《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秋末既能安葬了,春间暂请赴京都。”明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待我一霎时叫家僮讨棺木来,把老安人殡敛了,选个吉日,送在南山安葬去。”《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我早把他厝在我家坟园,专等寻着你母女的下落,择地安葬。”巴金《砂丁》三:“他要真死了,我就把赢来的钱买副木板安葬他。”
国语辞典埋葬,棺木埋入墓中。安葬[ānzàng]⒈埋葬,棺木埋入墓中。引《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且令自今百姓葬埋,仰出所标七里之外营地安葬。」《儒林外史·第一七回》:「因房屋褊窄,停放过了头七,将灵柩送在祖茔安葬。」近埋葬英语tobury(thedead)法语enterrer,inhumer,mettreautombeau
辞典修订版埋葬,棺木埋入墓中。《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且令自今百姓葬埋,仰出所标七里之外营地安葬。」《儒林外史.第一七回》:「因房屋褊窄,停放过了头七,将灵柩送在祖茔安葬。」
辞典简编版埋葬,将棺木埋入墓中。 【造句】他临终前嘱咐儿子将遗体运回家乡祖堂安葬。
英语intombintermentbe laid to rest
法语enterrer、inhumer、enterrement、inhumation
其他释义埋葬(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烈士遗骨。
1.琼英闻得丈夫被杀死于独松关后,哀恸昏厥,亲自到独松关扶柩到张清故乡彰德府安葬。
2.安葬完丈夫之后,熊桂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仍处在伤心欲绝的日子里,特别是当地七个七的哀思风俗更难割断她的悲痛。
3.据墓志记载,唐睿宗下诏安葬上官婉儿,该墓系太平公主游说唐睿宗修建,并强调“太平公主哀伤,遣使吊祭,赙赠五百匹,词旨绸缪”。
4.逾越节的前六天,马利亚用非常昂贵的香膏去抹死人,去为耶稣的安葬膏抹耶稣。
5.虽佳骨灰未得安葬,无碣石于其墓之门,却已昂然耸立。
6.咳,你真是个老实疙瘩,一件就是安葬你爹的事,另一件就是给你爹操办三周年哇。
7.多谢孟师兄开解,就有劳师兄出手就将他安葬了吧,小妹去看看他那个包袱里可有什么证明身份东西,雁过留声人死留名,也好帮他立一块墓碑。
8.今天,史沫特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依旧是女英雄,她被隆重地安葬在北京城郊。
9.假如钟声响了,就请用羽毛,把我安葬,我将在冥夜中,编织一对,巨大的翅膀,在我眷恋的祖国上空,继续飞翔。
10.黄达亮安葬仪式在滨海古园举行。
读音:ān
[ān]
(1)(形)安定:心神不~。
(2)(动)使安定(多指心情):~民。
(3)(形)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安:~之若泰。
(4)(形)平安;安全(跟‘危’相对):公~。
(5)(动)使有合适的位置:~插|~顿。
(6)(动)安装;设立:~电灯。
(7)(动)加上:~罪名。
(8)(动)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你~的什么心?
(9)姓。
(10)〈书〉疑问代词。问处所或表示反问:而今~在|~能若无其事?
(11)(量)安培的简称。
读音:zàng
[zàng]
(1)(名)掩埋死者遗体:埋~|安~。
(2)(名)泛指处理死者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