鹖鸟
【拼音】:hé niǎo
【注音】:ㄏㄜˊㄋ一ㄠˇ
【结构】:鹖(左右结构)鸟(独体结构)
【繁体】:鶡鳥
词语解释即鹖旦。鹖鸟[héniǎo]⒈即鹖旦。
引证解释⒈即鹖旦。参见“鶡旦”。引《太平御览》卷二六引《礼记·月令》:“大雪之日,鶡鸟不鸣。”《金史·历志上》:“鶡鸟不鸣。”
网络解释鹖鸟鹖鸟,读音为héniǎo,汉语词语,释义为古书上说的一种善斗的鸟。
综合释义即鹖旦。《太平御览》卷二六引《礼记·月令》:“大雪之日,鶡鸟不鸣。”《金史·历志上》:“鶡鸟不鸣。”参见“鶡旦”。鹖鸟[héniǎo]
网友释义鹖鸟,读音为héniǎo,汉语词语,释义为古书上说的一种善斗的鸟。
汉语大词典即鹖旦。《太平御览》卷二六引《礼记·月令》:“大雪之日,鹖鸟不鸣。”《金史·历志上》:“鹖鸟不鸣。”参见“鹖旦”。《汉语大词典》:鹖旦(鹖旦) 拼音:hédàn亦作“鹖鴠”。鸟名。即寒号虫。《礼记·月令》:“﹝仲冬之月﹞鹖旦不鸣。”郑玄注:“鹖旦,求旦之鸟也。”《吕氏春秋·仲冬》:“鹖鴠不鸣,虎始交。”汉桓宽《盐铁论·利议》:“鹖鴠夜鸣,无益于明。”清龚自珍《尊隐》:“夜之漫漫,鹖旦不鸣。”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寒号虫》。
其他释义1.即鹖旦。
读音:hé
[hé]
(名)古书上说的一种善斗的鸟。
读音:niǎo
[niǎo]
1. 脊椎动物的一纲,温血卵生,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变为翅,一般能飞:鸟类。候鸟。益鸟。鸟语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