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窍不通
【拼音】: yī qiào bù tōng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字数】: 四字成语
【繁体】: 一竅不通
【注音】: 一 ㄑ一ㄠˋ ㄅㄨˋ ㄊㄨㄥ
【简拼】: YQBT
【结构】: 主谓式成语
【正音】: 窍;不能读作“qiǎo”。
【辩形】: 一窍不通和“一无所知”。都含有“一点也不懂;什么也不知道”的意思。但一窍不通偏重在“明白”;常用于知识方面;“一无所知”偏重在“不了解”;多用于具体事物方面;也可以用于知识方面;使用范围较广。
【年代】: 古代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解释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语法一窍不通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虽然他是一窍不通的浑虫,可是双桥镇上并无“镇长”之流的官儿,他也还明白。(茅盾《子夜》六)
1、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有一种人叫作“按键人”,他不谙控制之法,他只有能力做到表面的掌控,将某种看似正义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理由,充满形式感却对程序背后的意志力一窍不通。这可以看作是控制狂的一个流派,弱智界面往往就是为这种人设计的。
2、锅:没有痛苦的煎熬,就没有沸腾的生活。碗:如若不先充实自己,怎会有营养供给别人。擀面杖:虽然其他方面一窍不通,但也有一技之长。高压锅:压力,能缩短通向成功的距离。愿朋友们在锅碗瓢盆里攫取生活的智慧,用智慧经营美妙的人生!
3、很多才子下笔千言立马可待,一提起算账来要么就是一窍不通,要么就是扭扭捏捏,多半随他们摆布。
4、我对计算机的修理一窍不通,可老板却突然让我负责计算机修理工作。
5、玉兰花开了,并强调这种花在北方很难得一见,于是稀里糊涂的去赏了一次玉兰。对花一窍不通的我,其实当时也不知道我以前见没见过这种叫玉兰的花,只是知道了这花很稀奇。
6、我对总体经济一窍不通,汇率与利率根本无法预测,好在我在做分析与选择投资标时根本不去理会它。
7、我补充了一句,可是我对于地产一窍不通。
8、他生来就是个读书做学问的材料,而对生意场上的种种手段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9、这顾老爷本身就是个捐官,文采风流什么的那是一窍不通。
10、即使是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也可以在自动钢琴上踩踏板演奏。
读音:yī
[yī]
(1)(数)数目;最小的正整数。
(2)(形)同一:~视同仁|咱们是~家人|咱们~路走|这不是~码事。
(3)(形)另一:番茄~名西红柿。
(4)(形)全;满:~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
(5)(形)专一:~心~意。
(6)(副)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
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歇|笑~笑。
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歇~歇|笑~笑。
c)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
(7)(副)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
(8)(副)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
(9)(助)〈书〉用在某些词前加强语气:~何速也|为害之甚;~至于此!
(10)(名)初次,第一次。
读音:qiào
[qiào]
(1)(名)窟窿:七~。
(2)(名)比喻事情的关键:诀~|开~|通~|…~不通。
读音:bù
[bù]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读音:tōng,tòng
[tōng]
[ tōng ]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的。山洞快要打~了。这个主意行得~。
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炉子。
3.有路达到:四~八达。火车直~北京。
4.连接;相来往:沟~。串~。私~。~商。互~有无。
5.传达;使知道:~知。~报。~个电话。
6.了解;懂得:~晓。精~业务。粗~文墨。不~人情。他~三国文字。
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万事~。
8.通顺:文章写得不~。
9.普通;一般:~常。~病。~例。~称。
10.姓。
[ tòng ]用于动作:打了三~鼓。挨了一~儿说。
出处:《吕氏春秋 过理》殷纣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个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他整日胡作非为,并不尽心朝政,沉湎于酒色,轻信宠纪担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纣王有一个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好事。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比干知道此事后,又急忙劝谏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比干一连几天极力劝谏纣王,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纣王愤怒地嚷道:“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他杀了,取出心来看个究竟!”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孔子说起这件事,感叹道:“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了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