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儿卖女
【拼音】: yù ér mài nǚ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字数】: 四字成语
【繁体】: 鬻兒賣女
【注音】: ㄩˋ ㄦˊ ㄇㄞˋ ㄋㄩˇ
【简拼】: YEMN
【结构】: 联合式成语
【年代】: 近代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解释鬻:卖。指生活无依,被迫卖掉自己的儿女。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七回:“破家荡产,鬻儿卖女,时有所闻。”
语法鬻儿卖女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被生活所困。
示例旧社会老百姓鬻儿卖女也还得不到温饱
1、曹禺还说,他亲眼看见过当时天津遭灾后农民鬻儿卖女的惨状。
2、渔港迄今不及百年,但经历了厦港市政交通修建的高峰期、抗战前短暂的兴盛期,还遭受了日寇长达7年的蹂躏,抗战后至解放前夕,渔民内迁外逃、鬻儿卖女。(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造句网)
3、渔港迄今不及百年,但经历了厦港市政交通修建的高峰期、抗战前短暂的兴盛期,还遭受了日寇长达7年的蹂躏,抗战后至解放前夕,渔民内迁外逃、鬻儿卖女。[查字典www.chazidian.com/zj-136898/造句网]
读音:yù
[yù]
(动)〈书〉卖:~歌|~画|~文|~文为生。
读音:ér
[ér]
(1)(名)小孩子:小~。
(2)(名)男孩子:~子。
(3)(名)年轻的人(多指青年男子):健~。
(4)(助)词尾:火~。
(5)(名)周朝国名;在今山东滕县东南。
(6)(名)姓。同“倪”。
读音:mài
[mài]
(1)(动)拿东西换钱(跟‘买’相对):把余粮~给国家。
(2)(动)为了自己出卖祖国或亲友:~国|~国求荣。
(3)(动)尽量用出来;不吝惜:~劲儿|~力气。
(4)(动)故意表现在外面;让人看见:~功|~弄。
(5)(量)旧时饭馆中称一个菜为一卖:一~炒腰花。
读音:nǚ,rǔ
[nǚ]
[ nǚ ]1. 女性,与“男”相对。古代以未婚的为“女”,已婚的为“妇”。现通称“妇女”:女人。女士。女流(含轻蔑意)。少(shào )女。
2. 以女儿作为人的妻(旧读nǜ)。
3.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称“婺女”、“须女”。
[ rǔ ]1. 古同“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