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偏无陂
【拼音】: wú piān wú bēi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字数】: 四字成语
【繁体】: 無偏無陂
【注音】: ㄨˊ ㄆ一ㄢ ㄨˊ ㄅㄟ
【简拼】: WPWB
【结构】: 联合式成语
【年代】: 古代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解释不偏向;不邪曲。
出处《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语法无偏无陂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宋·曾巩《洪范传》:“其先后次序然也,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1、唐贞观十六年,改名遵义,名称取自《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2、遵义之名始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取义于《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3、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zj-18058/造句
读音:wú,mó
[wú]
[ wú ]1.没有,与“有”相对;不:无辜。无偿。无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无度。无端(无缘无故)。无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无非(只,不过)。无动于衷。无所适从。
[ mó ]南无,也作“南谟”。佛教用语,常用于佛、菩萨名或经书题名之前,表示对佛和佛法的尊敬,含“归敬”、“敬礼”的意思。如:南无阿弥陀佛。
读音:piān
[piān]
(1)(形)不正;倾斜:~锋。
(2)(形)只注重一方面;不公正:~爱|~重。
(3)(副)客套话;表示已用过茶饭等:我~过了;您请吃吧。
(4)(副)偏偏:我~要去。
读音:wú,mó
[wú]
[ wú ]1.没有,与“有”相对;不:无辜。无偿。无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无度。无端(无缘无故)。无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无非(只,不过)。无动于衷。无所适从。
[ mó ]南无,也作“南谟”。佛教用语,常用于佛、菩萨名或经书题名之前,表示对佛和佛法的尊敬,含“归敬”、“敬礼”的意思。如:南无阿弥陀佛。
读音:bēi,pí,pō
[bēi]
[ bēi ]1. 池塘:陂塘。陂池。千顷之陂。
2. 水边,水岸:东海之陂。
3. 山坡,斜坡:“陂南陂北鸦阵黑,舍西舍东枫叶赤”。
[ pí ]1. [黄陂]地名,在湖北省武汉。
[ pō ]1. [陂陀](—tuó)倾斜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