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之以手
【拼音】: yuán zhī yǐ shǒu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字数】: 四字成语
【注音】: ㄩㄢˊ ㄓ 一ˇ ㄕㄡˇ
【简拼】: YZYS
【结构】: 偏正式成语
【年代】: 古代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解释对他人进行救助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语法援之以手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1、她引用政府的观点说:“在中国遭遇四川地震造成的灾难时,许多国家提供了援助。现在,我们理应援之以手。”。
2、在此情况下,接到求援信号,“雪龙”号伸出援助之手既体现中国人传统的美德——人溺,援之以手——也符合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精神和原则。
3、所以在遇见四人伴随着凄厉惨叫声的求救,目睹鲜血淋漓、肢离破碎的那一幕幕,不仅没有援之以手,反而吓破了胆子,头也不回的溜掉。
4、从“嫂溺,援之以手”推广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历来弘扬的行为。
5、一个冬季的深夜,邻家孩子患急性阑尾炎,大雪锁路,无法送孩子去市里,邻居恳求医生援之以手。
6、回皇上,男女授受不亲是经,嫂溺援之以手是权。
7、支持自己救人的观点,可能源自人类所具有的“人溺援之以手”的基本伦理,但却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些救人的人本身并不具备救人的能力。
8、为了那些昔日劳苦功高、今天却生计艰难的劳模不再流泪,我们的党和政府以及企业和社会理当援之以手,共同为他们重新撑起一片蓝天。
9、你们身体力行了一个普世价值——人溺,援之以手。
10、但从网友发现小远发到众人援之以手,这个故事的情感长度远远超出了千言万语。
读音:yuán
[yuán]
(1)(动)以手牵引:~手|~外。
(2)(动)引用:~用。
(3)(动)援助:外~|增~|求~|声~。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yǐ
[yǐ]
(1)(介)用;拿;按:~少胜多|喻之~理。
(2)(介)依:~次就座。
(3)(介)因:何~知之?
(4)(介)表示目的:~待时机。
(5)(介)〈书〉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6)〈书〉(连)跟‘而’相同:城高~厚;地广~深。
(7)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黄河~北|九年~前。
读音:shǒu
[shǒu]
(1)(名)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
(2)(动)拿着:人~一册。
(3)(形)小巧而便于拿的:~册|~折。
(4)(形)亲手:~抄。
(5)(~儿)量词;用于技能、本领:他真有两~。
(6)(名)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或做某种事的人: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