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歧路
【拼音】: pái huí qí lù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字数】: 四字成语
【繁体】: 徘佪歧路
【注音】: ㄆㄞˊ ㄏㄨㄟˊ ㄑ一ˊ ㄌㄨˋ
【简拼】: PHQL
【结构】: 动宾式成语
【年代】: 古代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解释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歧路:岔路。在岔道口上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
出处唐 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曌檄》:“若或眷恋穷城,徘徊歧路。”
语法徘徊歧路作谓语、定语;指犹豫不决。
示例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1、当我徘徊歧路的时候,是张老师帮助我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2、站在十字街口,往四面眺望,见道路笔然,直通四面城门,轩敞非常,不过徘徊歧路时,人总是难以选择。
3、“岁月徒令叹不居,徘徊歧路愿难如。
4、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遗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5、站在十字街口,往四面眺望,见道路笔然,直通四面城门,轩敞非常,不过徘徊歧路时,人总是难以选择。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zj-216266/造句网
6、当我徘徊歧路的时候,是张老师帮助我明确了前进的方向。[https://www.chazidian.com/zj-216266/查字典造句]
7、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读音:pái
[pái]
1. 〔徘徊〕
①来回地走,如“他在那里徘徊了很久”
②犹疑不决,如“左右徘徊”
读音:huái
[huí]
见〔徘徊〕。
读音:qí
[qí]
(1)(名)岔道;大路分出的(路):~路|~途。
(2)(副)不相同;不一致:~义|~视|~出。
读音:lù
[lù]
(1)(名)道路:陆~|水~|大~|同~。
(2)(名)路程:~很远|八千里~。
(3)(名)(~儿)途径;门路:生~|活~儿。
(4)(名)条理:理~|思~|笔~。
(5)(名)地区;方面:南~货|外~人。
(6)(名)路线:三~进军|七~公共汽车。
(7)(名)种类;等次:这一~人|哪一~病。
(8)(名)(Lù)姓。
唐朝时期,武则天控制政权后,改国号周,自己当女皇。大将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他为扩大影响,号召天下人们起来推翻武则天,请当时文学家骆宾王写《为徐敬业讨武瞾檄》:“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