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战之地
【拼音】: sì zhàn zhī dì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字数】: 四字成语
【繁体】: 四戰之地
【注音】: ㄙˋ ㄓㄢˋ ㄓ ㄉ一ˋ
【简拼】: SZZD
【结构】: 偏正式成语
【年代】: 古代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解释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出处《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地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后汉书·荀彧传》:“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语法四战之地作宾语;指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示例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九回:“且东邻象州,西界桂平,又是四战之地。”
1、皇上,潼关一失,秦中八百里平川,皆为四战之地,长安城更是无险可守叛军铁骑朝发夕至,关中不可留,长安不可留,不如放弃长安驾临蜀中!
2、此次荀彧来此仅是为了劝其父荀绲举族搬迁到荆州去,原因是颍川乃是四战之地一旦打起来将会战火纷飞不免会殃及池鱼。
3、之所以会是如此,主要是因为如今不仅仅是大同,就连这太原附近眼瞅着也将成为了四战之地,即便是判了“流放”。
4、所谓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郑国疆土,放在军事上却是强敌环伺的“四战之地”。
5、就像东蒙县人善于躲避匪乱,彭城人身处四战之地,也该有其延续之道送走老弱妇孺及细软,留下青壮男子守业。
6、其余各州牧,如公孙瓒、刘繇等辈,亦不足成事,徐州刘备虽有皇叔之名,然徐州乃四战之地,亦不可为基,除此之外,只有荆州与益州尔!
7、开玩笑,这里可是四战之地,未来尸骨遍野,民不聊生。
8、就宋某拙见,沿长江向西速速撤出这四战之地为上……
9、之前也不知道是得罪了什么人,居然被派到了义武军这种四战之地担任观察使。
10、却身处四战之地,扼函谷关而立,挡住了秦国东扩的道路。
读音:sì
[sì]
(1)数目;三加一后所得。(名)
(2)数目:~个|~位。
(3)姓。
(4)我国民族音乐上的一级。
读音:zhàn
[zhàn]
(1)(动)作战、战争、战斗。
(2)(动)进行战争或战斗。
(3)(动)泛指斗争。
(4)(动)发抖:寒~|打~|胆~心惊。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dì,de
[dì]
[ dì ]1.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
2.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
3.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
4.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5.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
6.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
7.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
8.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
9.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
10. 底子:质地。
[ de ]1.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战国时期,上将军乐毅为燕昭王扩大疆土,攻占齐国70多座城池,被封为昌国君。燕惠王中了齐国人田单的反间计,乐毅受到诬陷,逃到赵国去。齐国趁机修复失地,燕惠王问乐毅的儿子能否攻赵,乐闲认为赵国是四战之地不宜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