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聋振聩
【拼音】: fā lóng zhèn kuì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字数】: 四字成语
【繁体】: 發聾振聵
【注音】: ㄈㄚ ㄌㄨㄥˊ ㄓㄣˋ ㄎㄨㄟˋ
【简拼】: FLZK
【结构】: 联合式成语
【正音】: 聩;不能读作“ɡuì”。
【辩形】: 振;不能写作“震”。
【年代】: 近代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解释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也能听到。发:开启;振:振动;聩:耳聋。比喻言论文章等唤醒麻木糊涂的;给人以极大的震动和启发。
出处清 蕊珠旧史《京尘杂录 厂年玉笋志》:“如洛钟之应铜山,蒲牢夜半鸣,足以~。”
语法发聋振聩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唤醒麻木的人。
示例出了匕首、投枪,也还有发聋振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
近义词 醍醐灌顶
1、徐诚忻再把那提纲上的观点一项一项的传授给他,徐诚忻的观点,加上吕商英的文采,一篇文章写得是气势磅礴、发聋振聩。
2、他这篇文章一刊登出来,立即收到了发聋振聩的效果。
3、鲁迅有感于中国人民愚昧和麻木,很需要做发聋振聩的启蒙工作,于是他放弃学医,改用笔来战斗。
4、清脆的声音发聋振聩,霎时间一扫阴霾、云消雾散!睁眼看时,心爱的兰儿依旧好端端地坐在身边。
5、当年鲁迅先生利用手中的笔杆写出了发聋振聩的绝世之作。
6、在这种情况下,忽地冒出一篇陶尚行的文章,仿佛一声春雷,令人发聋振聩。
7、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喝喊,随即纷纷叫嚷不休,声响发聋振聩,势如雷霆万钧以待发号。
8、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此书以其醒目的标题、新奇的论调和发聋振聩的先知式的预言,广泛地吸引了西方各界读者。
9、远处离老远就听到了,练武的声音发聋振聩,听起来就要人感觉心潮澎湃,可见练武人之多。
10、鲁迅的文章常能发聋振聩。
读音:fā,fà
[fā]
[ fā ]1. 交付,送出:分发。发放。发行(批发)。
2. 放,射:发射。百发百中。焕发。
3. 表达,阐述:发表。发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发。
4. 散开,分散:发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发展。发扬。
6. 打开,揭露:发现。发掘。
7. 产生,出现:发生。发愤。奋发。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澎涨:发面。
9. 显现,显出:发病。发抖。发憷。
10. 开始动作:发动。
11. 引起,开启:启发。发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发布。发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 fà ]1.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发。鬓发。怒发冲冠。
读音:lóng
[lóng]
(形)耳朵听不见声音或听觉迟钝。
读音:zhèn
[zhèn]
(1)(动)救济。
(2)(动)摇动;挥动。
(3)(动)奋起:~奋|~作。
读音:kuì
[kuì]
(形)〈书〉聋:发聋振~。
清朝时期,英国舰船经常侵犯中国领海主权,以保护向中国输送鸦片的贸易,鸿胪寺卿黄爵滋忧心忡忡。他上《禁烟议疏》给道光皇帝,列举大量的数据与材料证明鸦片的危害,提出为了严禁鸦片,应不惜动用死刑,以达到发聋振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