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而足
【拼音】: bù yī ér zú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字数】: 四字成语
【注音】: ㄅㄨˋ 一 ㄦˊ ㄗㄨˊ
【简拼】: BYEZ
【结构】: 偏正式成语
【正音】: 而;不能读作“ěr”。
【辩形】: 而;不能写作“尔”。
【年代】: 古代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解释足:充足;足够。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后指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很多;反复出现;不能一一列举。
出处《公羊传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语法不一而足紧缩式;作谓语、分句;用于句尾。
示例两边摆地摊,售卖农家器具及乡下日用物件的,不一而足。(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
1、他喜爱小说,家里收藏了各种小说,古今中外的都有,不一而足。
2、这意味着你对于如下种种早已熟谙于心:编写好的代码,面向对象设计,编码风格,最佳实践,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重构无非是某些人的故作玄虚之语,编造出来用以兜售自己的新书,如此而已。
3、诸如此类的废话,不一而足。你知道,人们在饭桌上就爱搬弄这一些。
4、诸位先生尽显其书生本色,学问底蕴,嬉笑怒骂,当头棒喝,妙语连珠,不一而足。
5、在女红网、俱乐部等热门女红交流论坛上,从钩针、棒针、剪裁、串珠到布艺、纸艺、绣品、结艺各种技艺不一而足。
6、蔬菜主料包括绿色蔬菜根类菇菌瓜类等等,不一而足。
7、它们的产品包罗万象,从铝到锆石不一而足,故而不易受到某一种金属价格波动的影响。
8、各种借口,从需要保密到影印的耗费,不一而足。
9、家庭教育的倡导对学校教育鲜有褒奖,他们指责学校教育的种种弊端,从课和表上没有宗教课到放牧的教育方法,不一而足。
10、只是你必须信赖一些东西,比如你的内心,命运,生命或者因缘际会,等等不一而足。
读音:bù
[bù]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读音:yī
[yī]
(1)(数)数目;最小的正整数。
(2)(形)同一:~视同仁|咱们是~家人|咱们~路走|这不是~码事。
(3)(形)另一:番茄~名西红柿。
(4)(形)全;满:~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
(5)(形)专一:~心~意。
(6)(副)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
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歇|笑~笑。
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歇~歇|笑~笑。
c)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
(7)(副)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
(8)(副)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
(9)(助)〈书〉用在某些词前加强语气:~何速也|为害之甚;~至于此!
(10)(名)初次,第一次。
读音:ér
[ér]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而下。
读音:zú
[zú]
(1)(名)脚;腿:~迹|~球|画蛇添~。
(2)(名)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部分:鼎~。
(3)(形)充足;足够:~额|~金|~数|~月|富~|丰衣~食。
(4)(副)够得上某种数量或程度:菜~有十斤。
(5)(副)足以(多用于否定式):不~为凭|微不~道。
元朝时期,乐善好施的施济资助桂富五300两银子,让他赎回妻子与孩子,同时给他十亩田地。桂富五在地里挖出1500两银子偷偷到绍兴过好日子。施济去世后家道衰落。好友支德要施还母子去找那个不一而足的桂富五。可他对过去的恩人后代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