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之悲
【拼音】: shǔ lí zhī bēi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字数】: 四字成语
【繁体】: 黍離之悲
【注音】: ㄕㄨˇ ㄌ一ˊ ㄓ ㄅㄟ
【简拼】: SLZB
【结构】: 偏正式成语
【年代】: 古代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解释黍:谷子。对故国的怀念。指国破家亡的悲伤
出处宋·姜夔《扬州慢·序》:“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语法黍离之悲作宾语;用于感伤等。
1、徘徊在半边街上,缕缕黍离之悲紧锁眉头。
2、只是万万没想到当初那娇柔女子今日也是个人物了,早知道当初便该将你一齐送入轮回之路,早日超度,也可免受黍离之悲,叛情之痛。
3、他们的字里行间和浅吟低唱,多含故园之思,黍离之悲。
4、郑所南的露根兰隐喻南宋疆土沦失的黍离之悲,正是自我写照。
5、“上面还有俄罗斯表演歌舞,真有点黍离之悲的感觉。
6、张炎、王沂孙等人抒发的是宋社既屋的亡国之痛、遗民故老的黍离之悲,这种情感很难落实到具体的事件之上。
7、玉虚一愣,随即深吸一口气,将方才的黍离之悲渐渐敛去,道“少侠果然快人快语。
8、麦秀之感、黍离之悲,撕心裂肺,却难以言传。
9、令人抚掌叹赏的是,细玩文意,文章还紧扣了《绿色生活》的命题,言内言外,多少扑闪出家国之念、黍离之悲、绿色之想和归隐之思,殊为难得。
10、他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什么是黍离之悲。
读音:shǔ
[shǔ]
(1)(名)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叫黍子;碾成米叫黄米;性粘;可酿酒。
(2)(名)蜀黍;高梁。
(3)(名)玉蜀黍;一年生草本植物;也叫“玉米”、“棒子”或“包谷”;叶长而大;子实可做食粮。
读音:lí
[lí]
(1)(动)分离:~别|悲欢~合。
(2)(动)表示时间、空间或者事物之间的距离:这里~车站很近|~国庆节只有十天了。
(3)(动)缺少:发展工业~不了钢铁。
(4)(动)(Lí)姓。
(5)(名)八卦之一,代表火。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bēi
[bēi]
(1)(形)悲伤:~哀|~鸣|~叹|~喜。
(2)(形)怜悯: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