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试法
【拼音】: yǐ shēn shì fǎ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字数】: 四字成语
【繁体】: 以身試灋
【注音】: 一ˇ ㄕㄣ ㄕˋ ˙ㄈ
【简拼】: YSSF
【结构】: 偏正式成语
【正音】: 试;不能读作“sì”。
【辩形】: 以身试法和“知法犯法”都指明明知道是犯法的事;还要亲自去做。但以身试法偏重于亲自去做犯法的事;仅指犯法;“知法犯法”偏重于“明明知道犯法”;还故意违犯;并含有违犯规章制度等意思;应用范围较广。
【年代】: 古代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解释身:亲身;指生命;试:尝试;法:法律;刑法。拿性命去尝试法律。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尊传》:“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
语法以身试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我们每个公民都要奉公守法,不要以身试法。
1、你竟敢以身试法,制作盗版光盘出售,你这是明知故犯,罪上加罪。
2、丧失公德就是丧失了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就是私心作怪,私字当头,为满足个人私欲不择手段,不惜以身试法,导致以权谋私、中饱私囊。
3、以身试法,挑战法律和道德只会给自己和家人,甚至别人的家庭带来悲痛。
4、我们要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事实上,甘心以身试法的人毕竟是不多的。
5、谁敢以身试法,必将严惩不贷!
6、法律是无情的,只要你触犯了法律,你便回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有一些人却以身试法,但是最后还是伏法。
7、法律是公正的,这批以身试法的公务人员,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8、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以身试法的人终究逃不过法律的制裁。
9、半个月前,离我们县城不远的一个一年级小学生阿亮,被他的领导,二十二岁的陈某残忍地杀害了,陈某从小就偷鸡摸狗,祸害乡里,最终他以身试法,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10、他是经历生活磨难,在理想与现实中苦苦挣扎的坚强孝子,为了母亲的生命得以延续,不得不以身试法,弄到身败名裂,跌入社会的最底层。
读音:yǐ
[yǐ]
(1)(介)用;拿;按:~少胜多|喻之~理。
(2)(介)依:~次就座。
(3)(介)因:何~知之?
(4)(介)表示目的:~待时机。
(5)(介)〈书〉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6)〈书〉(连)跟‘而’相同:城高~厚;地广~深。
(7)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黄河~北|九年~前。
读音:shēn
[shēn]
(1)(名)身体:~上。
(2)(名)指生命:奋不顾~。
(3)(名)自己;本身:以~作则。
(4)(名)人的品格和修养:修~。
(5)(名)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车~|船~。
(6)(名)(~儿)(量)用于衣服:做两~儿制服。
读音:shì
[shì]
(1)(动)试验;尝试:~行|~制。
(2)(名)考试:~卷|口~。
读音:fǎ
[fǎ]
(1)(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强制遵守的法律、指令、条例等行为规则的总称:宪~。
(2)(名)方法、方式:写~。
(3)(名)标准样子;可以模仿的:取~。
(4)(名)佛教的教义;也泛指佛教和道教的:~术。
(5)姓。
(6)(动)效法:~后王。
出处《汉书,王尊传》西汉时,高阳出了一位廉洁奉公的官员,叫王尊。王尊从小死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养长大。伯父家里比较贫穷,王尊每天要赶羊群到野外去放牧。这孩子最爱读书,放牧时总要带些书阅读。渐渐地,他对书上提到的那些秉公执法的官吏十分崇敬,希望自己将来也成为这样的人物。一天他向伯父央求,为他在郡的监狱里谋一份差使。这时王尊才十三岁,伯父听后惊讶他说:“你还是个孩子啊,又不懂刑律,怎么能到监狱去做事呢?”玉尊说:“孩儿已从书中见到过很多。以后再跟狱长多学学,不就行了吗?”伯父经不住王尊一再央求,便备了礼托人找狱长说情。狱长便把王尊当听差在身旁使唤。王尊当了几年听差,经常接触到刑狱方面的事务,长进很快。一次他随狱长去太守府办事,被太守看中,便把他留在府中做文书方面的事。又过了几年,王尊辞去职务,攻读孺家经典,之后再被任用。由于他执法严正,逐步提升,当上了县令,后来又升为安定郡大守。当时,安定郡官场非常混乱,一些官员利用权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王尊一到那里,立即整顿吏治,并晓示属县所有官吏忠于职守,以身作则,为下属作出榜样。法律无情,不要用自己的身体去尝试一下法律。郡里有个属官心狠手辣,搜刮大量民脂民膏,民愤极大,告示贴出后不见改悔,于是王尊把他捉拿归案。这贪官入狱后,没几天就一病身亡。接着,王尊又惩办了一批罪行严重而又没有悔改的豪强。这样一来,安定郡开始太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