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兼并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王安石 兼并

兼并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复制
sān dài bǎi xìng
gōng cái
tiān chí dǒu kuí
jiē
jiān huí yǒu zhū
shì lái
hòu shì shǐ dǎo chí
qián shǒu suì nán cái
qín wáng zhī
gēng zhù huái 怀 qīng tái
tōu
shàng yǒu cún zhě
yán shí suǒ hāi
zhī fāng
pǒu nǎi wéi cái
zhī biàn
jiān bìng cuī
kǒng zhì bǎi chū
yǒu zhī zhēng
mín lián zāi

作者介绍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更多

年代宋代

收录作品1000首

全诗二十四句,可分三部分理解:

前八句,称颂三代帝王抑制打击兼并的政策,即君主直接控制土地与财权,不使落于奸佞豪强之手,百姓利益由此得到保护。

当时,北宋王朝面临灭亡的危险,在这种社会危机的背景下,诗人对三代的称赞,无形中把人们带进一个无兼并,政令通行,人民安居乐业的升平社会,引导人们对它的向往,同时也是唤起人们正视当今兼并四起,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国贫兵弱的客观现实,从而认清“兼并乃奸回”,激发起对兼并现象和兼并势力的愤懑。引起“不除奸回,祸患不已”的共鸣。不难看出,诗人名日是对“三代”的称赞,实质是对“兼并”的斥责。从痛斥“兼并乃奸回”,严申“奸回法有诛”,读者看到诗人对兼并这一奸诈邪恶的东西是多么的深恶痛绝!他的“摧制兼并”,“理财富国”的愿望又是多么的迫切。

中八句,批判后世君主放弃对土地与财权的控制,遂使土地财产为豪强所掌握,社会矛盾增加,难以管理。从“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礼义日已偷,圣经久堙埃”带有惋惜口气的诗句,就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从这里又可以看出他对当朝政府放弃法家路线,实行“不抑兼并”政策的否定。

在王安石看来,要变法,推行“摧制兼并”的政策,关键在于政府。从他没有直接指责当朝政府而是称赞“三代”皇帝,指责“三代”以后的那些皇帝,说明他对当朝政府还寄托着一定的希望,流露出要通过皇权来实行变法的企图,这与他后来的行动是一致的。开始,宋神宗对变法的意义认识不足,王安石通过启发、说服,终于使宋神宗觉悟,取得宋神宗的同情和支持,实现了他的目的。因此,在政府如何对待兼并这个问题上,作者一赞一贬,确实发人深思。“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和“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使人从这个鲜明的对照中,领悟出一个道理:实行不实行“摧制兼并”的政策,是关系到能否治理好国家的一个重大问题。这对放弃法家路线,采取“不抑兼并”政策,导致社会混乱的北宋政府具有很大的启发。而对那些主张倒退、守旧、兼并成习的大地主大官僚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后八句,指斥当今弊政发展至极致,官吏以聚敛为能,而儒者竟然认为“兼并”不可摧抑。其结果是,豪强继续兼并,而官府又加掠夺,而百姓愈加可怜。“俗更不知方,培克乃为材,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利孔致百出,小人私阖开;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在这一连串带着强烈谴责意味的诗句中,王安石把那帮顽固派和兼并之徒,认为只有守旧、兼并才能治理好国家的反动思想驳得体无完肤,把他们为了“富自己,不顾国家命运、人民疾苦,大肆兼并,顽固守旧的丑恶面目暴露无遗。这里连用二个“俗”字,表现了王安石对这股腐朽的社会势力的憎恶和蔑视,体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的斗争精神,闪耀着他变革图强,顺应历史潮流前进的进步史观。

这首诗直接发表议论,由史及今,眼光深邃;而语言质朴无华,峭直凌厉。此种风格,与王安石以“适用为本”,“以文为饰”的文学主张正相符合。

王安石其他诗词

宋代诗词更多 >>

推荐诗词

相关诗人

上一首:北山

下一首:商鞅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