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咏蛙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杨收 咏蛙

咏蛙

朝代:唐代 作者:杨收 复制
biān fèn shù
lóng yào 耀 tóng
huì dāng tóng chuī
wèn guān

作者介绍

杨收
杨收,字藏之,同州冯翊人。收长六尺二寸,广颡深颐,疏眉秀目;寡言笑,方于事上,博闻强记。初,家寄涔阳,甚贫。收七岁丧父,居丧有如成人。而长孙夫人知书,亲自教授。十三,略通诸经义,善于文咏,吴人呼为“神童”。收以仲兄假未登第,久之不从乡赋。开成末,假擢第;是冬,收之长安,明年,一举登第,年才二十六。诺。 更多

年代唐代

收录作品5首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

在月宫,蟾蜍和白兔分列于桂树的两旁;在地上,蟾蜍又显耀于地动仪龙嘴的底下。

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天上的、地上的蟾蜍一同呜叫起来,那就无须再问它们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了。

兔:指月中的玉兔,传说月中有玉兔捣药,因此玉兔也作月亮的代称。

玉树:仙树,这里指月中桂树。

龙底耀铜仪:是指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震仪,仪器用铜制成,内设机关,外置八龙,每个龙嘴里含着一粒铜丸,龙嘴下各蹲一只张口向上的铜蛤蟆,若哪个方向发生地震,那个方向的龙就吐出铜丸,落进铜蛤蟆口中。

会当同鼓吹:此句用的是南北朝时期的隐士孔稚珪的典故,孔稚硅不喜与人交际,听任住宅院内杂草丛生,蛙声乱鸣。别人取笑他太邋遢,他却说,“青蛙自由地叫来叫去,我把它们的叫声当成两部鼓吹,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好听呢?”。

不复问官私:此句用的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名言”,晋惠帝智力低下,是个白痴皇帝,有一次在洛阳御苑华林园中闲逛,听到青蛙的叫声,便问左右侍从“这些青蛙是为官家叫唤呢,还是为私人叫唤呢?”侍从难以答复这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便顺势哄骗他说“一半是为官家叫,一半是为私人叫。”见《晋中州记》。

这首诗很有特点,题为“咏蛙”,但诗中都没有一处提到一个蛙字,他是用了四个典故来写蛙的。

第一句借神话传说来显示蛙,第二句借物体构造来暗示蛙。这两句有点象谜语一样,谜底都是一个“蛙”字。虽然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但构思还是很奇的。第三、四两句,运用典故,表现蛙鸣的此起彼伏,喧闹异常,不但准确,而且富有诗意,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诗前两句是偶对,一虚一实,或用典故,或描形态,把蛙的动人之处活画出来了。后两句表示设想,借物咏怀,表现了少年诗人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确实显得出口不凡。

从这些典故的运用,也可以看出杨收年纪虽小,但读书不少,学识是很广博的。上至古代神话故事,下至前朝历史掌故都能应用自如,确是难能可贵的。

据《旧唐书·杨收传》:“兄发戏令咏蛙,即曰云云。”可知这首诗是作者应大哥杨发之请,即景创作的。

杨收其他诗词

唐代诗词更多 >>

推荐诗词

相关诗人

上一首:如此江山泛曲阿后湖曲阿词综曲阿词综中,

下一首:嘲吴人观者

分享至:
Top